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眼睛先厭倦。
我突然想起了廣州火車站滯留的人群。這裡的年輕人不想回家,而那裡的人則無奈地等待回家。我搞不清,我之前幾天對於雪災的憂慮,是否真誠,它迅速被這微小的誘惑中斷了。處於湖北西部的宜昌市是災區的邊緣,它的幾個縣也遇了災,本地報紙上刊登了市領導的慰問活動。中國看起來那麼脆弱,一場大雪使數個省份陷入了癱瘓,受災人口達到1億人。但是,中國又足夠大,災難都可以淹沒在浩瀚的空間裡和人們的忍耐力上。
大年初一的中午,我們去看葛洲壩。這個工程因為出現在小學課本里,而一直印在我腦海中。我記不清文章的標題與內容了,在網際網路上我沒查到原文,卻意外地發現了《〈葛洲壩工地夜景〉說課》的文章,應來自小學教師的教學參考書。。 最好的txt下載網
宜昌的春節(2)
“我國當時最大的水電站—葛洲壩水電站建設工地的夜景,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們火一樣的勞動熱情,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巨大力量和偉大貢獻。”文章這樣開頭,接著寫道:“全文以‘我’的所見所聞和所想,表達了‘勞動人民創造了人類文明’這一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我的思路一下子回到了小學課堂。那時我們都對人生與世界充滿好奇、一無所知,一種世界觀與美學觀念就那樣不費力地進入了我們的系統。一切都是可以被簡化、有明確指向的,文章是有“中心思想”的,值得讚美的是勞動人民,如果你要形容夜色的美,可以說像“仙女脖子上戴著的項鍊”,如果你在讚美誰勤勞,那麼他就像是“辛勤的小蜜蜂”……日後,我不知花了多少時間淡化這少年時的影響。
20元錢一張門票,我隨著稀稀落落的人群參觀這留在少年印記裡的大壩。在褪色的宣傳欄裡,我看到了共和國三代領導人的照片與題詞。毛澤東的題詞“贊成修建此壩”,保持著一貫龍飛鳳舞的風格。那是1970年年底,中國亢奮而混亂。修建水壩,就像一次次政治運動一樣,曾是1949年建立的新國家展現自己力量的方式。
修建水壩曾是一個時代的風潮,它是國家力量的象徵。富蘭克林·羅斯福於1935年9月在胡佛大壩參觀時感嘆說:“我來了,我看了,我服了。”
它也是一個失落民族重新找回自信的方式,尼赫魯在1954年看到楠加爾大壩及巴克拉大壩時抑制不住這樣的豪情:“這是多麼壯觀、多麼宏偉的工程啊!只有那具有信念和勇氣的人民才能承擔如此的工程……象徵著這個國家正在邁向力量、決斷和勇氣的時代……”
過去50年的中國是世界上最熱愛修築大壩的國家,1949年時,15米高以上的“大型水壩”有8座,而到了1990年左右,已增至19 000座,遙遙領先於第二名美國的5 500座。
葛洲壩的建設談不上順利,一直到1989年才最後竣工。我參觀的只是大壩的一角。供通航的閘口正緊閉著,向閘口內望去,有一種暈眩感。它那麼深,混凝土的牆壁如此筆直,冰冷凝重得讓人感覺備受壓迫,其下部綠色的青苔是經年水泡的痕跡,不知胡佛水壩更是何種感覺。發電區禁止遊人參觀,遠遠地望去,寬闊的水泥路似乎通向遙不可及的目的地。
被攔截住的江水很平靜,一些白色的塑膠飯盒在水面漂浮。被刷成黃色的巨大機器,不知何用。這道由水泥、鋼筋、鐵板構造成的龐然大物,就這樣看似毫不費力地截住了長江—中國最令人生畏的河流,也是中國文明延續的象徵。
我不知它在發電上是否產生了最初期待的效果。在某種意義上,它是那個更壯闊的三峽大壩的預演。而這個驚世工程在距離葛洲壩上游大約38公里處。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奇觀
小王是用他那輛年頭過長的長安麵包車載我們去的。一開始,我們不信任他,自我們出現在葛洲壩時,他就一直在勸說我們乘他的車去參觀三峽大壩。官方的旅行社知道如何對待這些個體競爭者,他們的視窗貼上了本地有關遊客被“黑導遊”欺騙的報道。但是官方旅行社的態度傲慢,行程時間僵化。小王最終成了我們的導遊,150元,然後得意地把一個通行證晃給我們看——有了它,你可以行駛在三峽工程的專用公路上。
事實上,我們慶幸碰上了他。他給我們講解經過的橋樑和隧道,那條河流叫樂天,因為白居易曾在此露宿過,還有那條延伸山溝,那是備戰備荒年代的兵工廠。我們還路過了中華鱘的養殖基地。
“每年夏秋,中華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