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年接待外國遊客7000—8000萬人次,其中,80%的遊客來法是為了參觀法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此龐大的遊客群也強化了法國獨特的博物館業。
小女在法國上幼兒園,每週三經常要外出參觀博物館,圖為她正在向法國老師學習繪畫。(2001年9月)那麼,法國政府究竟拿出多少錢補貼文化事業?2004年,法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預算為億歐元,約佔GDP的1%,經費主要用來支援歷史遺產、創作及書籍和閱讀。如2003年法國政府支援了650個藝術節和由800個博物館組織的1600個展覽。從政府支援形式看,共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直接提供贊助、補助和獎金等;二是來自地方財政支援,法國的大區、省、市、鎮政府都有支援文化事業發展的財政預算;三是政府透過制定減稅等規章鼓勵企業為文化發展提供各類幫助,如支援文化事業的企業可享受3%左右的稅收優惠,這就是為什麼法國企業一直願意為文化事業提供各種贊助,這種贊助甚至多年來一直高於對環保行業的贊助。這次法國在我國的文化年活動就有20多家法國企業成立了“法國文化年榮譽委員會”,每家企業出資50萬歐元,共集資1億多元人民幣,可見法國企業高昂的積極性。這種企業對文化的贊助在法國叫Mécénat,它可以讓企業揚名,做某種柔性的廣告,也可衝抵企業稅收,一舉兩得。在法國,一般大公司都有一個文化資助委員會,由其公司內部優秀的文化科技人士組成,負責審定資助專案,而每個企業則又根據各自的偏好確定資助物件,如埃爾夫石油公司側重音樂和造型藝術、法國航空公司支援有才華的音樂家、美術家和法電側重文物保護、考古等。這次李東昇先生的TCL公司也參與了法國文化年的Mécénat活動,我想,如果我國也有類似的制度,李先生肯定也會為中國文化年“慷慨解囊”的,這反過來同樣說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在我國是多麼的緊迫……
玩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迄今對法國人愛玩、會玩感受很深,玩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足球是法國最受歡迎的體育活動,法國足球隊曾獲得1998年世界盃和2000年歐洲盃雙項冠軍。圖為法國隊當時的最佳陣容。(2000年)
每到雙休日,巴黎的布洛涅森林裡到處是前來放鬆的遊人,他們有的騎馬,有的騎腳踏車,有的跑步,有的踢足球,一派祥和的全民健身景象。就是我天天散步的河心島,總有人在那跑步、做操,甚至打太極拳。
體育是法國人第一玩,各種體育協會近百種,各類體育俱樂部18萬個,註冊會員超過1300萬人,其中,僅中國功夫俱樂部全國就有幾百個,學員4萬多人,從太極、氣功到武術應有盡有。如果再加上全國在各種俱樂部工作的100萬志願人員,參加體育活動者約佔法國人口的25%,但實際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還要高,至少佔法國人口的40%。法國人如此酷愛運動,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積極進取的態度。當他們身著各種專業運動服裝時,無論是垂釣,還是林中散步,還是騎腳踏車,你都會以為他們是專業運動員。
雖然法國人的運動專案五花八門,有足球、橄欖球、賽艇、網球、高爾夫球、腳踏車越野、遠足、登山、滑翔、划艇和冬天滑雪等,但最受歡迎的還是足球,任何社群都有一個足球場。遇到重大比賽,萬人空巷,巴黎的王子體育館和法蘭西體育館常常因賽事造成交通堵塞。如果一方勝出,激動的球迷還會走上香街按著汽車喇叭舉行兜風*。據統計,法國家庭一年用於各種體育支出高達400億歐元, 佔家庭預算的5%以上,佔全國總消費支出的1%和國民生產總值的。由於法國公眾對體育的廣泛參與,電視臺的一半觀眾成為體育觀眾。無論官方還是私人電視臺,體育節目佔電視節目的10%,全法2000名體育記者,其中1700人專職記者每天為法國的媒體實時提供各種精彩的賽事情況。
悠悠萬事,文化為大(3)
我認為,將玩說成是法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並不誇張。
如果你清晨來到盧森堡公園,你就會發現晨練並不是東方人的專利;如果你中午來到拉德芳斯大拱門前漫步,你會發現成群結夥的年輕人在大拱門前的平臺上滑著花樣旱冰;如果你再來到埃菲爾鐵塔下的特羅卡迪羅廣場(也稱*廣場),你會看到總有一些年輕人跳著一種叫hip�hop的街頭舞蹈;如果你傍晚來到市中心的浮日廣場,你也會發現歌劇院女學生的歌聲是如此甜美。
為了玩,法國人每年舉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