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收歸貴族所有。許多地方的慣例不僅規定要沒收自殺者的財產,還要加上各種懲處。如在波爾多,屍體要被倒掛起來;在阿塞拜耶,屍體要裝在籠子裡遊街示眾;在里爾,男人自殺,屍體被倒拖到路口掛起來,女人自殺就要焚屍。1670年,路易十四時代,這些做法未作什麼修改就定為刑法的正式條款。1789年,法國革命廢除了這一切刑罰,並把自殺從罪行範疇中剔除出去。但是法國人信仰的宗教仍然禁止並懲罰自殺,公眾道德對自殺也持貶斥態度。④
在另一些信仰基督教的國家裡,有的地方對自殺的態度比法國更嚴厲。如10世紀的英王愛德華在他的一部法典裡把自殺者視為重罪犯,自殺與搶劫、謀殺等罪同列一起。其他如瑞士、德國、奧地利、俄國、西班牙等,法律對自殺者的懲罰都是非常嚴厲的。⑤
① 杜爾海姆《自殺論》,鍾旭輝、馬磊、林慶新譯,浙江人民出版報社,1988。
② 叔本華《生存空虛說,論自殺》;作家出版社,1987。
③ 尼采《善惡的彼岸》 。
④ 杜爾海姆《自殺論》,鍾旭輝、馬磊、林慶新譯,浙江人民出版報社,1988。
⑤ 同上
與基督教徒一樣,*教也同樣禁止自殺。穆罕默德說:“人只能按真主的意願和生死薄的壽數去死”,“命中註定人死有先後順序,誰也不能逾越”。*教的首要德行是對上天的旨意的絕對服從和耐心忍受一切的恭順,這自然是水火不容的,自殺作為一中反抗行為只能被視為基本責任的嚴重褻瀆。①
在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文化也不推崇自殺。儘管悠久的文化使中國人可以客觀、冷靜的評價自殺,但中國絕不是一個崇尚自殺的國度。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化的主流被孔孟之道、老莊之說和佛教所壟斷。首先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蘊含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它那充滿倫理道德色彩的人生價值觀將社會的整體利益作為個體利益的唯一參照物,並設計出一個“天人之分”的籠子,把人的七情六慾鎖在其中直至泯滅。故而孔孟是不提倡自殺的,他們身體力行的是:“道不行,乘桴桴於海”,而絕不在一棵樹上吊死;他們講究的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而亂來不得;他們信奉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莊子活的更灑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橫豎都有活下去的理由。而佛教的“無慾”觀,更使人失去自我,自然也失去選擇生死的自由。由於這些文化的影響,中國人並不追求自殺,他們崇尚的是忍辱負重,委曲求全,於是便有了許許多多勸人活在世上的幽默而富有哲理的箴言,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好死不如賴活”等等。而在文學作品中,儘管早在1700年前就有描寫自殺行為的《孔雀東南飛》,但人們對主人公的悲慘遭遇除同情外,並無效仿之意。時至今日,人類面對越來越多的自殺現象,雖然已變得十分冷靜、理智,但人們對自殺的總的看法仍不明朗,公眾輿論的評價自殺行為是否道德時仍然莫衷一是,杜爾海姆認為:“自殺與真正的道德行為是近親,自殺行為只不過是把道德行為做得太過分罷了”。而且“自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某些公眾所讚許的情感所導致的”,因此他斷定,關於“自殺到底是否有違公德的這一爭論將是曠日持久的”。②事實也確實如此,古往今來,人類一方面不贊成自殺,另一方面又對許多自殺事件津津樂道。以中國而言,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許多長風悲歌式的英雄就是以自殺為自己的生命歷程寫下一個巨大的驚歎號。有人認為,選擇這種英雄悲劇形式來自殺的人,與其說是出於對生活的厭倦和理想的幻滅,還不如說是基於對事業和功績的完美的最後追尋於拼搏。
第一章<;四>;
〈四〉自殺現象的現狀及其危害
自殺現象發展至今日,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儘管在地區分佈上不均衡,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塔那拉部族的自殺率少於十萬分之一(幾乎趨近於零),巴貝多、愛爾蘭、直布羅陀及我國的臺灣省,自殺率很低。③但大部分國家或地區都呈持續增加的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天至少有1000人自殺,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不下40萬人。其中在美國,每年自殺吞沒的生命至少有22000~25000人;據美國人口調查局《1979年統計資料摘要》,1977年自殺死亡人數為28681,比1976年增加了4%,而同期殺人案的受害者為19968人④。瑞典、丹麥、匈牙利、日本、瑞士、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