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同樣的觀念寫了一首詩,卻賦予完全不同的主題。他之令人著魔和引人注目,是由於他作品的角色原型是莎士比亞的緣故。《話說莎士比亞》( On Shakespeare )聲言,一個“指向明星的金字塔”只是他名字的“虛弱的見證”,因為他的詩句已經“為他自己建立了永恆的紀念碑”。他不斷說明這一觀點,他的充滿敬畏的語調展示了他對莎士比亞深深的敬重。應該再次強調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確立了文字比任何事物都更為有力的觀念,包括死亡。
最後,那個時期還有兩位詩人透過不同的詮譯表達了同一個主題:情感不隨死亡而消失,即愛情不隨著失去心上人或得不到愛情而逝去。位元拉克的十四行詩裡,就有一位少女沒有接受詩人的愛。懷亞特和霍華德,用他們自己的手法,寫出了他們的詩篇,呼應這位義大利愛情詩人,在懷亞特的十四行詩裡,他認為他的愛必須“跟著她……無論生和死”,但是,詩中人在死之前,不可能不知道“終生不渝的才是好的”。在他的思想裡,什麼都可以失去,短暫的生命無法和他的至渝之愛相比,因為生命只是一掠而過,但愛卻永存。
雖然霍華德的十四行詩基本上也一樣,但是,他用了略為不同的手法。例如,他的用詞比較生硬刺耳,迫使讀者面對現實中愛的“目的的失去”,引入悲喜交集的“愛情以死亡為終結”的現實。
無論他們用了怎樣不同的手法,兩位詩人都表達了相同的主題和意義。他們不同的風格只是給同類的詩體新增了不同的風味而已。
很幸運,文藝復興時期是思想和行動的時代。這些萌芽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他們的新發現和新思想。
作為他們影響的延續,一個文學的專門領域——“死亡”被開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