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頁)
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爭中戰敗。法國總理在給威爾遜的電報中這樣寫道:“如果汽油供應不足,將會立即導致我方癱瘓。”在威爾遜的施壓下,美國標準石油公司同意開始向歐洲同盟軍供應石油,不過是有一定條件的,它要求賠償所有被德國海軍潛艇擊沉的油輪,並要求歸還在戰爭初期被沒收的那些油輪。
與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簽署的這項協議對同盟國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這項協議剛好是在德國的石油即將耗盡時簽訂的。在沒有海上石油供應的情況下,德國一直依賴於俄國和羅馬尼亞的石油供應,但法國巴爾幹戰役切斷了這些石油供應線。1917年,當土耳其佔領巴庫油田的時候,德國的石油供應幾乎完全被切斷了。
戰後,英國外交大臣柯曾閣下(Curzon)說,同盟國是“乘石油之浪漂向勝利”的。
歐洲國家為什麼在中東地區開戰?(1)
歷史學家提出了一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的問題:當時戰爭的主戰場在歐洲,為什麼中東地區卻備受關注呢?20世紀以前,歐洲列強對整個中東地區幾乎毫無興趣。事實上,“中東”一詞首次使用是在1902年。不可思議的是,該地區引起了那麼多關注,造成了那麼多人員傷亡。看起來似乎是在1916年年初石油短缺之後,英國才將其注意力轉向了波斯和伊拉克。在戰爭結束時,英法兩國陷入了外交僵局,這表明,兩個國家都在各自籌劃奪取油田的控制權。
當波斯發現石油的時候,該地區對世界大國來說就有了更重要的意義。從旨在使其利益合法化的各種條約來看,英國想要控制波斯和摩蘇爾(現在伊拉克境內)的意圖變得明顯了,而法國的這種意圖稍弱一些。
1913年,英國和奧斯曼帝國就其各自在*半島的利益範圍簽署了一項協議。任意畫了一條線,作為奧斯曼帝國在*半島上勢力範圍最東邊的標記,後來因為這條線在地圖上的顏色為藍色而被稱為“藍線”。1914年3月,新增了“紫線”,把藍線的南端與*半島西南部奧斯曼帝國的邊界線連了起來。這些線將英國與非英國的勢力範圍劃分開來,這實際上是英國強加給軟弱無能的奧斯曼帝國政府的。
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和奧斯曼帝國成了敵人,宣佈《英奧協議》無效。奧斯曼帝國在戰爭一開始就控制了石油儲量豐富的摩蘇爾油田,在德國的支援下參戰,倫敦立即向巴士拉城派遣了一支戰鬥力強的軍隊,軍隊成員主要是印度士兵。奧斯曼帝國軍隊的數量不明,但它與德國結盟,對英國在埃及的殖民地構成了極大威脅,甚至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也是極大威脅。
這一行動還旨在保護長達138英里的英波石油公司的輸油管道,該管道鋪設於1911年,從馬斯吉德蘇來曼油田到阿巴丹(二者都在波斯境內)。儘管威脅到大英帝國,但出現在中東地區的英國(和法國)部隊卻似乎與該地區的威脅不相稱。這次行動的真正動機很可能是為了摩蘇爾油田的石油,這也許正是英國想獨佔的東西。
“這應該是一次穿插表演,”斯蒂芬·佩爾蒂埃(Stephen Pelletiere)在他的《伊拉克與國際石油體系》(Iraq and the International Oil System)一書中寫道,“然而,英國幾乎經常活躍在這個舞臺上。此外,英國在中東地區所實施的軍事行動是不容忽視的。丘吉爾的想法是用很多小艦隊猛攻達達尼爾海峽,但這一戰略失敗了,丘吉爾接下來的一個想法是從陸地奪取可以俯瞰航線的制高點,但也失敗了。大約有4萬同盟軍為這次慘敗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大多是殖民地居民。人們想知道,丘吉爾和勞埃德·喬治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人們給出了很多種解釋,但只有一種解釋有一定的分量,即英國決心要控制這一地區,原因就是為了該地區的石油。”
從黑海和地中海之間的加利波利懸崖峭壁之上可以眺望達達尼爾海峽。達達尼爾海峽是一條狹窄的海峽,把歐洲與亞洲分割開來,它過去是從高加索地區向歐洲運輸巴庫石油的路線。1915年,加利波利戰役造成了20多萬人死亡,其中很多人都來自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團。英國政府喪失了入侵必勝的信心,派遣的軍隊太少了,因而未能擊退土耳其人,英軍只好撤離。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歐洲國家為什麼在中東地區開戰?(2)
英國還是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鼓勵當地*居民反抗奧斯曼帝國佔領軍。他們進行了兩次秘密談判,但這兩次私密談判的內容是相互矛盾的。他們一方面同麥加的謝里夫·侯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