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三七)
章旨
。。
論語卷·論人(7)
記孔子容態中和,莊嚴、恭敬而自然。
註釋
① 厲嚴肅。
析論
內在的心性修養深厚,表現在外的氣象自然中正和平。本章即記孔子的學問修養,展現出的容色神態:溫和中帶有幾分嚴肅,使人感到親切、可敬,但不敢放肆、輕慢。威嚴而不剛猛,使人感到神聖不可侵犯,但絕無兇猛暴戾之色。對人恭敬而又安詳,不做作也不呆滯,活潑而自然。這與前章“申申如”、“夭夭如”意思相近,都是說明孔子表現的儀容、態度與神色,總是那麼剛柔適中、溫和舒泰。這是“修於內而發於外”而逐漸達到的境界,由此亦可想見孔子修養功夫之深厚。
(三)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①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②言,唯謹爾。(《鄉黨》第一〇·一)
章旨
記孔子在鄉黨、宗廟、朝廷言貌之不同。
註釋
① 恂恂如信實恭慎的樣子。恂,音xún。
② 便便音pián pián,明辨的樣子。
析論
本章記孔子在鄉黨、宗廟、朝廷中,所表現的語言、容態各有不同。居家鄉時,與鄉親、宗族父老相處,他總是信實恭慎,謙遜得像不大會說話似的。然而在宗廟、朝廷之上,卻能侃侃而言,辨明事理,但是態度非常謹慎。
一般人或許以為孔子在鄉里和在宗廟朝廷上怎麼兩副面孔?其實這正是孔子謹慎誠敬的具體表現。在鄉里之中,因有許多長輩在,孔子恆以晚輩自抑,謙遜木訥,絕不賣弄口舌、妄自尊大,也絕不以賢德驕於長者。但在宗廟朝廷上,因負有職責,所以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要說理明白、不含糊。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表現,並無矛盾。
(四)
子絕①四: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子罕》第九·四)
章旨
記孔子所戒除之四種態度。
註釋
① 絕絕去、戒除。
② 毋意不憑空臆度。毋,禁止之詞,作“不”講。意,通“臆”,測度。
③ 必專必、武斷。
④ 固固執。
⑤ 我私己。
析論
本章記載弟子平素觀察老師立身、處世的態度,從中可見孔子的修養境界,也可以想見弟子平時觀察的細密。
孔子所要棄絕之事是:意、必、固、我這四種毛病。“意”是事情未至時,以己意妄加臆測。“必”是主觀武斷極強,不重客觀發展來看事情,便執定主見,毫無理由地認定必然如何。“固”則是一味固執成見,拘泥而不知變通。“我”則是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在狹窄的個人天地之中自我封閉。如此一來,其生命當然也就乾澀貧瘠,不可能豐富,不可能進步與成長;處事則足以敗事,自處則不能進德修業。孔子之所以戒除意、必、固、我四事,豈無由哉?
從弟子們記下孔子所戒絕的四件事來看,孔子對於認識、判斷外界事物,特別強調要嚴謹、客觀、靈活;主張尊重事實,不自以為是,重視別人的存在。這種開明先進的態度與行事風範,頗值得後人研究、借鑑。
(五)
子之所慎:齊①、戰、疾。(《述而》第七·一二)
章旨
記孔子所敬慎之三事:齋戒、戰爭、疾病。
註釋
① 齊通“齋”,音zhāi,齋戒。古代在祭祀前要沐浴、變食(不飲酒、不吃葷)、遷室,以示虔誠,謂之齋戒。
析論
本章記載孔子平生敬慎的三件事,那就是齋戒、戰爭、疾病。孔子於祭祀之前,要謹持齋戒,畢恭畢敬,以示對神靈虔誠的心意。否則就無以對神明,尤其祭祀是面對天人之際,必須“心誠”才能靈。
至於戰爭和疾病,前者是面對敵我之際,關係國家存亡、人民安危,所以對戰爭要謹慎處理。至於疾病是攸關個人生命及孝道的精神,所以孔子的態度仍是十分慎重,不敢掉以輕心。從這三件事也可看出孔子凡事盡人事而為的態度及仁者的胸懷。
論語卷·論人(8)
(六)
子不語①:怪、力、亂、神。(《述而》第七·二○)
章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