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最後的菸屁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9月28日,第二軍近八萬大軍全部抵達旅順口外圍,第四軍已經接到命令向華朝邊境開進,一時間鴨綠江兩側局勢開始變得緊張,日本人如臨大敵,日本駐朝軍隊緊急動員起來。

而第二軍此時已經向旅順口要塞內的日軍發動了進攻,9月30日,華軍佔領了旅順口外圍的老橫山等戰略要地,當年日本人打俄國人時也是先清除了旅順口外圍的據點,逐步向要塞推進的。

又經過兩天的戰鬥,華軍奪取了鳳凰山,華軍將大炮架在鳳凰山上俯視日軍堡壘,日本兵不敢再從堡壘內出來,在旅順口的日軍全部被壓縮在要塞內。

由於對旅順口要塞的堅固程度早就有估計,華軍沒有貿然發動進攻,堡壘都是依山而建,有的修建在山上,更大部分就是直接將山體挖空,將堡壘將在山體中。

如果是依山而建的堡壘,這樣的堡壘好打,只要自瞄火炮的口徑夠大,威力夠強,一炮下去就能摧毀,而實際上華軍也是這麼做的,先是調來大口徑火炮,但是陸軍方面並沒有超過150毫米口徑的火炮,不得不向海軍方面請求援助,海軍接到求助後從威海衛調來一艘巡洋艦,用203毫米口徑的艦炮對那些依山而建的日軍堡壘進行定點清除。

這些堡壘都是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人增加修建的,都是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十分的牢固,一般的小口徑火炮根本拿它沒辦法,打在它上面只能留下一個印子。而這些堡壘依山而建,基本上都是在半山腰,艦炮對付這樣的堡壘沒有射界盲點的問題,而日本人當初修建這些堡壘的時候也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被艦炮攻擊的問題,因為日本人認為華國的海軍根本不可能威脅到這些堡壘。可沒想到經過這麼多年,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陸軍軍官用無線電報告座標的情況下,海軍艦炮開始逐一清楚這些依山而建的日軍堡壘,但是對於那些在山頂建造堡壘和直接挖空山體而形成的堡壘,艦炮卻沒有辦法。

最難打的要屬203高地,日軍在這裡部署了極強的防禦。共分為山腳、半山腰和山頂三層防禦,在另一側比較開闊地,日本人部署了數上千枚地雷,以防止華軍從這一面進攻。

除此之外,日軍還在東面的二龍山、松樹山、望臺、東雞冠山等地部署了大量的炮臺。在海面的港口臨近海邊的地方還部署了黃金山、電巖、西雞冠山等幾個堡壘炮臺等七十多座炮臺將整個要塞圍起來,從外部當然有道路進入旅順口內部,不過想要打進要塞內部,就必須要解決這些外圍炮臺,否則進攻方在進攻通往要塞道路的時候,後背和側翼就會遭到這些炮臺的轟擊。

第四軍負責從西面向東,進攻203高地,第五軍負責從東向西進攻必須要解決東雞冠山堡壘。這一地區有山攔路,必須要解決東雞冠山的日軍堡壘才能前進,而北面由第六軍向南進攻。必須要解決二龍山堡壘和松樹山堡壘。

在203高地與松樹山之間還有兩座堡壘,這兩座堡壘卡在松樹山和203高地之間,這三座山完全擋住了進攻方的進軍路線,想要從中間穿過,必然會遭到阻擊,在遭到阻擊之後。兩側炮臺肯定會將鋪天蓋地的炮彈打過來,這是任何進攻方都無法承受的火力打擊。所以想要進入旅順口,就必須先解決這些山頂炮臺。但是要拿下這些炮臺談何容易?

儘管華軍的裝備算得上這個時代極為精良了,儘管華軍的軍事素質已經走在了這個世界的前列,但是要那些這些堡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進攻了兩天之後,三路進攻方都沒有什麼戰果,不過損失也不大,各個方向上的堡壘也被華軍摧毀了一些炮臺,而日軍方面也損失了不少炮彈,這對於炮彈本來就已經捉襟見肘的日軍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如果沒有炮彈,這些堡壘也就失去了作用,僅僅憑藉步槍一些少量的機槍是無法擋住華軍進攻的。

9月2日,這天華軍沒有進攻,日軍上午在緊張中度過,發現華軍沒有進攻就知道下午也不會進攻了,因此各堡壘內的日軍也難得休整一下。

華軍之所以沒有進攻,是因為今天大總統蕭震雷親自來前線視察了,這個訊息只有極少幾個高層將領知道,蕭震雷是乘坐運輸機過來的,在金州已經修建了簡易的機場可以供運輸機降落。

親自來前線視察是蕭震雷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方面他想了解一下前線的戰況情況,另一方面也是給軍隊打打氣,讓士兵和低沉軍官們知道他們在前線打仗,國家並不是拿他們當工具使用,也並不是沒有關注他們。

上午,進攻陣地上,士兵們都靠在塹壕內的胸牆和背牆上休息,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雙子諸天遊記

雙子諸天遊記

我在踩影子
關於雙子諸天遊記:新作品出爐,歡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說閱讀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夠喜歡,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我會努力講好每個故事!本文大部分屬於日常文,打鬥比較少。本文中會出現與原著不同的地方,請不要噴,本文中會出現解釋的。我是一個純新人,寫得不好請大家見諒。
歷史 連載 76萬字
水滸:大宋江山萬里

水滸:大宋江山萬里

盛崖有餘
特種兵穿越到北宋時期,橫空出世的盛偉,偶遇潼關周侗及千秋萬代之民族英雄岳飛朝野六賊禍亂朝綱靖康之恥,至百姓於水火一統大宋,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於華夏蒼生共赴小康...
歷史 連載 9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