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實在是查抄的東西太多了,要運回西北還得花點力氣。因此西北軍的撤軍速度不是那麼快的。
沈凝雲也坐著火車回去了,回去的路上,沈凝雲正想著這些錢該怎麼花。
捂在手上自然是不行的,那就是無效資本。中國為什麼發展不起來呢?因為錢都被那些老財主們捂在手上不進行流通,流通即是消費或者再投資。但是那些老財主們即使是投資,也多是投資土地,或是放高利貸什麼的。
投資鐵路依舊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隨著西北商業的發展,西北政府也需要一批遠洋商船,這些遠洋商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可是有很高盈利的。
不過西北政府在造船業方面的發展還不是那麼方便,畢竟造船要放在沿海,造船廠的相關配套工廠離的比較遠。
想到這裡,沈凝雲按捺住了發展船舶製造業的**,現在顯然還不是時候。要想發展船舶製造業,把造船廠放在德國佬佔據的膠州灣並非長久之計,除非能佔領膠州灣,不過這得等機遇。
西北政府,此時很迫切的需要佔領一個出海口,而且最好是經濟發達,又有深水良港的出還口。
因此船舶製造業的發展得延後,目前還是以儲備技術、人才為主要發展目標。至於船嘛!等戰爭爆發前去租唄,到時候戰爭爆發了再轉手一租,那就全是銀子。
再則西北鋼鐵產量,無法支撐兩邊大規模的鐵路、船舶建設活動。
西北軍應該先保證中國成為一個陸軍強國,再尋求海軍發展機會。因為陸地上的衝突將比較多,首先一個佔據著朝鮮的日本,再則一個是未來將崛起的蘇聯。同時要向外擴張的話,印度、中東都是可以從陸上打過去的。
海軍也要有,但在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只需要擔負起海岸防禦,以及用於收復臺灣的需要。但核心還是陸軍、空軍。
理清了這個順序,沈凝雲一回到蘭州,立即制定了一個新的工業發展計劃。
首先在鋼鐵冶煉方面,再次加大建設規模,開始建設日產1000噸級的吹氧轉爐,而且將是一年建設兩座。
之前的計劃是,每年建設一座日產500噸級的吹氧轉爐,建設到07年是第二年,兩座500噸級的轉爐已經建設完成。計劃是在1910年形成260萬噸的鋼鐵產量。
沈凝雲沒有對之前的計劃進行修改,因為改建1000噸級的吹氧轉爐建設速度更慢,週期更長。一座轉爐要建好,起碼要一年多的時間。因此沈凝雲還是保留著之前日產500噸級的吹氧轉爐,新增加的1000噸級吹氧轉爐,同樣計劃建設5座,年產鋼鐵可以達到36萬噸,5座轉爐就是180萬噸的鋼鐵產量。
此時西北政府因為大撈一把,所以突然間財政無比充裕。因此這個鋼鐵建設計劃,將在三年內完成。
到時候西北的鋼鐵產量將增長到440萬噸的規模。
這也就意味著,到1910年,西北每年在軍工業、鐵路、船舶、機械、製造業、建材等等方面,得消化掉440萬噸的鋼鐵。
此時的西北經濟,已經具備一定底子了,因為紙幣發行了不少,擺脫了因貴金屬不足而引發的通貨緊縮,資金鍊很強大的。
這樣強大的資金鍊,足以支撐消耗掉440萬噸鋼鐵的投資建設活動。
不過西北政府的這種強大的資金鍊,一定程度上來說又是脆弱的。因為西北採取的是金圓券制度,相當於一旦資金大量外流,貴金屬跟不上供應,則會造成紙幣迅速貶值,從而資金鍊斷裂。
貴金屬外流,一般情況下也就是四種情況下才會發生。一是資金抽逃,如本土富豪抽逃資金移民海外。二是外資抽逃,導致貴金屬外流。三是大規模的對外投資,導致貴金屬外流。四是大量的商品進口,從而導致貴金屬外流。
本土商人抽逃資金,在西北不太可能。因為西北的地主、商人絕大部分都加入了財團,已被綁在了一輛戰車上,西北政府也不會胡亂對他們開刀。再則,西北生活水平也因為工業化的發展而有所提高,在西北有水電洋房,也有家庭汽車,吃穿供應更不愁。子女教育同樣沒問題。相當於西北有錢人,多數都被團結在了一起,抽逃機率很小。
外資抽逃方面,德國佬之前是想來西北投資,想與西北政府合資開辦企業,但是被西北政府拒絕,沈凝雲沒有引狼入室,因此西北地區沒有任何外資企業存在。
三是對外投資,此時西北政府的對外投資很頻繁,規模也很大。但是隨著西北銀行開遍中國各大主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