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回來的路上,他一直在反省:到底是那個環節出了錯,讓調查舉步艱難?從剛才的那個被成為草蠱婆的女人,到學者們意味深長的談話,從單調的死到那個愛奚落人的老頭,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我這個無神論者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居然對非科學的東西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懼怕?
第七十二章 史料之蠱(上)
韋方一面讓自己冷靜下來,一面將往日收集的資料取出來,細細琢磨:
《春秋傳》曰:“皿蟲為蠱;晦淫之所生也。梟桀(磔)死之鬼亦為蠱。”
《通志&;#8226;六書略》雲:“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
《左傳&;#8226;昭公元年》雲:“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蠱為蠱……’。
漢代許慎《說文》曰:“蠱,腹中蟲也。”
史書中詳載的西漢漢武帝后期的“巫蠱之獄”:
充典治巫蠱,既知上意,白言宮中有蠱氣,入宮至省中,壞御座掘地。上使按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時上疾,闢暑甘泉宮,獨皇后、太子在。太子召問少傅石德,德懼為師傅並誅,因謂太子曰:“前丞相父子、兩公主及衛氏皆坐此,今巫與使者掘地得徵驗,不知巫置之邪,將實有也,無以自明,可矯以節收捕充等繫獄,窮治其奸詐。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請問皆不報,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太子急,然德言。
徵和二年七月壬午,乃使客為使者收捕充等。按道侯說疑使者有詐,不肯受詔,客格殺說。御史章贛被創突亡。自歸甘泉。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告令百官日江充反。乃斬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賓客為將率,與丞相劉屈等戰。長安中擾亂,言太子反,以故眾不附。太子兵敗,亡,不得。(註釋1)
晉朝《搜神記》中也記載了兩則跟蠱有關的故事:
“滎陽郡有一家姓廖,累世為蠱,以此致富。後取新婦,不以此語之。遇家人鹹出,唯此婦守舍,忽見屋中有大缸。婦試發之。見有大蛇,婦乃作湯,灌殺之。及家人歸,婦具白其事,舉家驚惋。未幾。其家疾疫,死亡略盡。”(註釋2)
“鄱陽趙壽,有犬蠱。時陳岑詣壽,忽有大黃犬六七群,出吠岑。後餘伯婦與壽婦食,吐血幾死,乃屑桔梗以飲之而愈。蠱有怪物,若鬼,其妖形變化,雜類殊種,或為狗豕,或為蟲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狀。行之於百姓,所中皆死。”(註釋3)
陶淵明在《搜神後記》裡寫道,
曇遊道人,清苦沙門也。剡縣有一家事蠱,人啖其食飲,無不吐血死。遊嘗詣之。主人下食,遊依常咒愿。雙蜈蚣,長尺餘,便於盤中跳走。遊便飽食而歸,安然無他。
南北朝梁顧野王《輿地志》:“江南數郡有蓄蠱者,主人行之以殺人,行食飲中,人不覺也。其家絕滅者,則飛遊妄走,中之則斃。”
在《隋書&;#8226;地理志》,最早詳細記載了制蠱之法,
“新安、永嘉、建安、遂安、鄱陽、九江、臨川、廬陵、南康、宜春,其俗又頗同豫章,而廬陵人厖淳,率多壽考。然此數郡,往往畜蠱,而宜春偏甚。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種蟲,大者如蛇,小者如蝨,合置器皿中,令自相食,餘一種存留之,蛇則曰蛇蠱,蝨則曰蝨蠱,行以殺人。使人食之入腹,蠱食其人五臟。人死則其產業移入蠱主之家。三年不殺他人,則畜蠱者自鍾其弊。累世子孫,相傳不絕,亦有隨女子嫁焉。幹寶謂之為鬼,其實非也。自侯景亂後,蠱家多絕,既無主人,故飛遊道路之中則殞焉。”
《元一統志》載: “峒、僚錯居其壤。山有毒蛇,儲之為蠱以中人,立死。”
……
不對,韋方越看越不對勁,這裡記載的蠱和苗族的蠱不一樣:
首先,史料中的蠱蟲與苗族人所述的蠱蟲不一樣,書中蠱蟲多為:蛇、蜈蚣、蜘蛛,而苗族的蠱蟲則多為:蛇、蛤蟆、毛蟲。
其次,史料中記載的蠱並沒有將苗族和蠱聯絡起來,其中的蠱,皆為漢人所造;
再次,史料中並沒有將蠱以性別進行明確的劃分,而苗族地區卻重點突出婦女放蠱;
……
已經不能再想下去了,韋方頭痛不已:“難道這蒐集的資料和苗族的蠱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