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類學一類的課程。
聘請的導師中,陳寅恪繫世家子弟,爺爺陳寶箴,父陳三立,兄陳衡恪,皆為當世名士。其家學淵源,舊學根底深厚,諸多古章典籍如十三經等均能流利背出。自1902年春隨兄師曾東渡日本求學,到1926年歸國,陳寅恪已斷續在日歐美遊學近二十年,對西洋新觀點新方法及新工具的應用皆有很深的造詣。陳哲三在《陳寅恪先生軼事及其著作》中記述:“十五年春,梁先生推薦陳寅恪先生,曹說:‘他是哪一國博士?’梁答:‘他不是學士,也不是博士。’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梁答:‘也沒有著作。’曹說:‘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先生氣了,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好吧,你不請,就讓他在國外吧!’接著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學、巴黎大學幾位教授對陳寅恪先生的推崇。曹一聽,既然外國人都推崇,就請。”陳寅恪因父親生病,請假一年在杭州侍疾,直到1926年8月25日開學前才到達清華園。
9月1日,清華研究院國學門通稱“清華國學研究院”。下同。正式成立。開學典禮上,校長曹雲祥演講,大意是:現代中國所謂新教育,大都抄襲歐美各國的思路,並沒有對本國文化的悉心研究,本校之所以組織研究院,研究中國高深的經史哲學,而且採用科學方法,並摻加中國考據之法,是希望從中尋出中國之國魂。接下來是梁啟超的演講,題目是《學問獨立與清華第二期事業》,強調清華研究院的成立,代表了清華脫離模仿的階段,走入一個獨立創業的時期。籌備主任吳宓最後講話,他是具體辦事人,無外乎報告籌辦過程及一些需要詳加註意的事宜。至此,名賢才俊齊聚清華園。據藍孟博文章介紹:“研究院的特點,是治學與做人並重,各位先生傳業態度的莊嚴懇摯,諸同學問道心志的誠敬殷切,穆然有鵝湖、鹿洞遺風。每當春秋佳日,隨侍諸師,徜徉湖山,俯仰吟嘯,無限春風舞雩之樂。院中都以學問道義相期,故師弟之間,恩若骨肉,同門之誼,親如手足,常引起許多人的羨慕。”“守先哲之遺範,託末契於後生”,研究院先後共招收了四屆學生,總計七十餘人,如劉盼遂、吳其昌、王庸、周傳儒、高亨、徐中舒、吳金鼎、杜鋼百、姚名達、王力、姜亮夫、陸侃如、戴家祥、衛聚賢、楊鴻烈、陳守時、劉節、蔣天樞、謝國楨等,均為當世俊彥。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章 從南開到清華園(7)
李濟自返清華園,雖家住城內方磚廠,但在學校舊南院(現照瀾院)9號亦有一套住房,週末進城,平日住校。他在學校開課情形,據1925年5月的《清華週刊》記載,研究院安排“李濟博士授研究院古物學”,給研究生作“普通演講”(即給全院研究生上的必修課程,每週二小時),課目是“人文學”《國學論叢》1927年6月,第1卷第1號。;1926年則為“普通人類學”和“人體測量”,指導學科範圍為“中國人種考”;從1927年起,李濟的課目“普通人類學”改為“考古學”,除在國學研究院授課外,還擔任歷史系的兼任教授,並從1926年起擔任研究院和歷史系合辦的考古學陳列室的主任一職。清華考古學陳列室每年的經費預算就有六七千銀元,工作內容包括購買拓片、考察出土古物之遺址和實地發掘等幾項,唯獨沒有“購買古物”一條,原因是市面出售的古物價值奇昂且多為贗品。也許是籌辦陳列室的這段經歷,促使李濟後來主持史語所考古組之始,就跟同人商定,把“個人絕不收藏古物”訂為一條鐵規。
1925年,李濟在《清華學報》第二卷第二期上發表論文《幽蘭》。他從音樂史角度探討在公元6世紀時中國琴曲採用和聲的問題,提出應對唐代以來所傳樂曲及樂器做一番剔抉。他試圖從學理上探討中國音樂中究竟有無和聲的問題。當時中國現代音樂尚處於萌芽時期,在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上尚無系統的科學理論可借鑑,因此這篇觀點獨到材料翔實的論文自然受關注,清華園盛傳“國學研究院出了一位二十九歲的琴家”的新聞。其實人所不知,李濟十年前讀清華時,就曾登臺演奏。據《清華週報》報道,在1915年11、12兩個月,在招待美籍教師的茶話會和同樂會上,李濟兩次作彈古琴的表演。陳寅恪曾在一次會上說,“趙元任是帶著鋼琴去美國的,李濟之是帶著古琴去的。”
有閒情逸致操弄古琴,研討樂理,說明李濟初到清華園的生活相對平靜;或者說他的生命還在養精蓄銳,他的學術還處於由繭化蝶的孕育過程……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