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一月初八,天還沒有亮,貢院廣場前便已人山人海,貢院是第一考場,還有一個分考場便是府學,一共三萬考生將在這兩地參加今年的恩科發解試。
陝西路實際上只有三個考點,除了京兆府外,還有就是延安府和漢中府兩個考點,不過京兆的考生佔據總考生的八成,其餘兩個考點分別只有兩三千人參考。
貢院廣場上排了十幾支長隊,考生們正在搜身及驗明身份後入考場,大門前點亮了數百盞燈籠,將大門內外照如白晝,十幾名監考官員正嚴格執行考場規矩,不準攜帶除名卷以外的任何物品,發現挾帶書籍紙條者或者抓到代考者,將視情節嚴重程度處以取消考試資格乃至終身禁考的懲罰。
而審卷院的高樓上,主考官李光正負手站在窗前默默注視著廣場上的隊伍,李光年約五十歲,身材削瘦,頜下有一把灰白色的長鬚,目光卻炯炯有神,他是唐朝汝陽王李璡的後人,作為李唐宗室後代,他內心深處對京兆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此時此刻,在他腳下應該是太極宮的舊地,一種莫名的情感讓他眼睛裡變得有些溼潤了。
這時,副主考張凌慢慢走上前,注視著廣場上的考生道:“不知明年他們中會多少人考中省試?”
李光連忙將心中情感深藏起來,目光恢復了平常,他淡淡笑道:“我看過陝西路歷年前三名的解試試卷,感覺他們在經義和作詩方面比紹興府計程車子還是有點差距,關鍵還是在啟蒙教育上落後,而且西北三路百姓對讀書的認同程度還遠不如江南,光紹興府四縣參加發解試計程車子就達三萬人,和陝西路差不多持平了。”
張凌笑道:“其實也是因為西北戰爭不斷,百姓總有一種朝不保夕焦慮,所以對讀書也不是那麼看重了,相反,西北三路武風盛行,西北名門劉氏、種氏、姚氏還有楊氏都是武將世家,文臣倒不多。”
李光點點頭,“我可以理解,所以歷年武舉狀元都出自西北,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了。”
這時,一名考官上前低聲道:“府君,時間到了。”
李光便回頭對眾考官道:“時間已到,開始拆封考卷吧!”
今年的發解試還是和上屆一樣,考經義、策論和作詩三門,題目是由禮部擬出,但只針對陝西路,所以陝西路三地考場幾乎是同步進行考試,卯時三刻關閉考場大門,同時拆封考卷。
隨著鐘聲敲響,發解試考試開始了,此時天還沒有完全亮,每個號房中都點著蠟燭,幾十條巷子皆十分安靜,只聽見一片寫字的沙沙聲響,監考官負手來回踱步,監視著號子裡考生的舉動。
這時,幾名考官挑著燈籠走近,身後跟著主考官李光以及經略使李延慶,李延慶是來視察科舉考試,對於主管軍政的經略使而言,科舉是他治下極為重要的政務之一,作為最高政務主官,巡視科舉是他必須履行的職責。
......
眼前熟悉的一幕讓李延慶又彷彿回到了多年前他參加科舉的那一刻,號房坐著的彷彿是神采飛揚、思如泉湧的自己,而隔壁卻坐著一個考試作弊的大胖子,李延慶嘴角不由露出一絲笑容,鄭胖子已經快兩年未見了,也不知道他現在如何?
李延慶沒有說話,在考場裡巡視了一圈,這才和李光來到了審卷院,審卷官紛紛上前見禮,李延慶和眾人打了招呼,又對兩名副主考笑道:“雖然李府君是主考官,但他可不能因此耽誤了政務,還得多多辛苦兩位。”
“這是應該的,李府君儘管去忙政務,等在最後一天來把把關就是了。”
李光苦笑一聲對李延慶道:“經略使應該向朝廷反映一下,真不需要州府主官來做主考,讓學正來做主考其實最合適。”
李光做主考官倒不是李延慶指定,而是朝廷的最新規定,各種州府官衙最高政務官員必須出任發解試主考官,以彰顯朝廷對這次科舉的重視,但這一條遭到各地官員的普遍不滿,主考官最遲必須要提前五天入審卷院,與外界隔絕,等發榜後才能出來,這至少要和外界隔絕半個月,對政務確實影響很大。
不過抱怨歸抱怨,各地主官還不敢違背朝廷的意志,陝西路也差不多,但李延慶卻有變通之術,李光只做名義上的主考,他最多隻在審卷院中呆一天,並不影響政務,至於朝廷會不會有所不滿,李延慶卻管不了那麼多,一句戰時狀態便可堵住禮部那幫傢伙的嘴。
從貢院出來,李光嘆了口氣道:“這次應該把延慶府的考生也一併遷到京兆府來。”
“李府君此話是有所指吧!”李延慶淡淡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