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頁)
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民百姓的孝道。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①,孝無終始②,而患不及者③,未之有也。
【註釋】
①自天子至於庶人:上至尊貴的君主,下至諸侯、卿大夫、士,直到平民百姓。
②孝無終始:孝道的義理非常廣大,從君主到平民百姓,不分尊卑,超越時空,無終無始,永恆存在。
③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擔憂,憂慮。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是說沒有這樣的事情。
【譯文】
所以說:上自國家君主,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孝道雖然執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但都來自於人的天性。所以說這個孝道,是沒有終始的。如果有人說恐怕盡不了孝道的話,那絕對沒有這樣的事。
解讀運用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經言札記】
一般的老百姓都知道,自然規律制約著田地的收成。而行孝道的自然規律就是做事謹慎、用度節儉。試想一個人如果花費無度,不斷地從父母那兒索取,到中年還要父母來供養,這怎麼能算是盡孝道呢?所以說最基本的孝道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取之有道地得到財物,使自己的生活變得充盈的同時,能夠供養父母,讓父母身心感到快樂。這就是一般平民百姓應盡的孝道,也是一個人做人最基本的責任與常識。
【故事演繹】
贍養繼母
歸鉞,字汝威,明朝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人。歸鉞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一位妻子,那便是歸鉞的後母。不久後,歸鉞的後母生了兒子,於是歸鉞就受到了父親的冷落。後母得寵後便開始討厭歸鉞,於是父親總是以毒打歸鉞來討繼母的歡心。
歸鉞家很窮,糧食不夠吃。每次吃飯前,繼母就會數落歸鉞的不是,藉以激怒歸鉞父親。父親盛怒之下竟然將兒子趕出了門,這樣繼母和她兒子的飯菜就夠吃了。
歸鉞又餓又乏,匍匐在路上。父親看見了,更覺得他不順眼,說:“你不在家好好待著,跑到外面做乞丐。”說著又將他打了一頓,差點將他打死。等到父親去世後,繼母又將他趕出家門。於是,歸鉞就跟隨鹽販子以賣鹽為生。每每歸鄉見著弟弟都要問一些繼母的情況,得知繼母愛吃甘鮮之物,就將自己積攢下來的錢財交給弟弟,讓弟弟給母親買來吃。後來,遇到饑荒年,繼母生活很困難,差點不能養活自己了。歸鉞就提出由自己來侍奉繼母。繼母開始覺得心裡有愧,不好意思去,後來經歸鉞誠懇地說服後才點頭答應。歸鉞弄到食物,先給繼母和弟弟食用,而自己卻餓得臉色發黃。後來,歸鉞繼續奉養繼母,一直到她離世。
謹身節用———庶人章第六(2)
恪盡孝道是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身處上層社會的人固然應該宣揚孝道。然而,作為一個普通百姓,甚至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苦寒貧民,並且還受到過父母的冷落或家庭暴力,他們要不要遵守孝道呢?雖然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不可能像高官顯貴一樣給父母最好的衣食,但是他們的孝心卻要比顯貴們有過之而無不及,歸鉞的孝行就證明了這一點。
每食舍肉
歐陽守道,字公權,一字迂父,宋朝吉州(今江西省吉州縣)人。他是文天祥的老師,和藹可親,人品極好。小時候家裡窮,沒有錢讓歐陽守道上學,歐陽守道只能自己在家裡苦學,而且進步非常快。鄉里人見他學識淵博,聘請他為私塾的老師。
他侍奉母親非常周到,每當學生家長請他吃飯,他自己不吃肉菜,而是拿回家去奉養母親。請他吃飯的人見狀,就準備了食具協助他裝飯菜帶回家。他每次都是先派人把飯送到母親面前,自己才肯食用。鄰居們都被他的孝道所感動。
歐陽守道的兄嫂早逝,丟下兩個孩子,大的才五歲,小的出生才幾個月。他毫無怨言地撫養這兩個侄子。由於沒錢僱請乳媽,他日夜抱著兩個孩子哭泣。鄰人見他如此孝悌,感嘆不已。
給父母錦衣玉食未必就是孝,孝是一份發自內心的至誠之情,一個真正的孝子對父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牽掛,他們懂得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留給父母。如果在貧寒時能夠做到“每食舍肉”,那麼以後飛黃騰達了也不會忘本。
【經言札記】
總的來說,孝道沒有高低之分,也無始終之別。凡是為人子女的,都應站在自己的角色上,盡其應盡的責任,大而為國為民,小而保全其身,都算是盡了孝道。只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