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找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對於意識的認識,《內經》有“兩精相搏謂之神”之光輝論斷。也就是“客觀物質與客觀物質的反應”。人的大腦也為客觀物質之一,客觀事物在人的大腦之中的反應,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意識,也包含在“兩精相搏”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意識也只是“兩精相搏謂之神”之中的意識的一小部分。認識這一點對中醫發展有什麼好處呢?《金匱》:“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脾為人器官的一部分,若以“兩精相搏”斷,肝脾自有自已的意識,而非人的整體意識。見肝之病,必先實脾。若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斷,肝脾沒有意識,意識只存在人的大腦中。這時見肝之病,醫肝而不必實脾。二者有天壤之別。這也是中西醫的差異。
由“兩精相搏”論斷第三定律:定義上的陰陽是客觀上的陰陽二氣在人心中的反應。此中的人心若以廣義而推之為陰陽二氣,則就成了第一定律:沒有離開陰陽的氣,亦沒有離開氣的陰陽。因為有人定義上的陰陽,所以必須有人的參與。人的參與,將心比心,就可以揣度宇宙間的陰陽。
陰陽大道——陰陽大道守恆三大定律
陰陽大道第一守恆定律(大道守恆定律):陰陽大道總是欲保持原來狀態的趨勢。
陰陽大道第二守恆定律(無極守恆定律):陰陽大道是恆定不變的,只是無極與太極的相互轉變。
陰陽大道第三守恆定律(太極守恆定律):總太極體是恆定不變的,只是氣與能力的相互轉變。
陰陽大道總是欲保持原來狀態的趨勢。此即是佛祖所言的業力,一切物都逃脫不掉。
大道初生,即是無極,無極一現,便化太極,此中無極為靜時陰陽,化太極後,即生出陰陽二氣,為動時陰陽。無極守恆定律實際上即是太極守恆定律,只是靜時與動時的區別。無極守恆,即是有無相生,太極守恆,即是氣聚為形。
陰陽二氣,各為一太極,同處一太極體中,如同物理學中的質點。陰處氣多,而能力小,陽處氣少,而能力大,氣與能力的總和,便是陰陽二氣的控制能力。控制能力的差別,便形式了陰陽二氣的消長,控制能力相等時,便是陰陽二氣的相對平衡。
設無極未動時,陰陽二氣之端便是極點,陰極有氣無能力,陽極無氣有能力,二者控制能力相等,便是無極平衡,此狀態不存在。太初之時,或收於陰極,或散於陽極,極則動,動則成太極,或陰極化出能力,而氣漸少,或陽極聚則成氣,而能力漸不足。在陰極化出能力時,為大爆炸之形成大道,在陽極聚則成氣時,為白熱化形成大道。陰極與陽極的相互轉變中,陰陽消長在其中,此為二體一端。自一端二體互相轉變的一個過程,佛祖稱為一劫。
無極動而太極生,太極生後,萬物皆在太極體中,即是現在的時刻。
在太極體中,總太極體是恆定不變的,所變的只是內部氣與能力的轉變。選擇一個太極體進行研究,僻如風的形成,是由於氣體的流動。在寒處,氣聚則厚,而能力低,在熱處,氣散而薄,而能力大,寒熱的控制能力相等時,便為無風。當日北移時,在北半球,熱處漸得能力(此時氣亦在變少,但微小不足道,可略不記。),此時熱處的控制能力增大,便是向北推移,此時便是曖風。在寒處,由於熱氣的擠壓,氣聚的更多,二者若平衡時,則相對無風。當日南移時,熱處的能力則漸少,相對寒處的控制能力大,則為寒風。
再僻如研究日與熱處組成的太極體。當熱處受日熱時,此時必是日熱的控制能力大於熱處的控制能力,此即是日光照在了大地上。若再把寒處加在此太極體中,為日光,寒處,熱處三者組成的太極體,此中寒熱為一太極體,此太極體又與日光成一太極體。寒處在遠日方,熱處在近日方,日再向寒處移,則熱處的控制能力在變大。此時再研究熱處時的氣與能力,由於陰陽大道第一守恆定律,則熱處大道欲保持原來狀態的趨勢,則熱處能力增大,能力欲保持原來狀態的趨勢,則能力向氣轉變。氣則相對欲增加,此時氣的增加遠遠小於能力的增加,可略不記。氣亦欲保持原來狀態的趨勢,則必向處擴長。在氣增減略不記時,便可以成為能力守恆定律,同樣,在能力增減可略不記時,便是氣守恆定律。在近極點處,氣可轉成能力,能力亦可轉成氣。這是一個重要的推論。
陰陽大道守恆推論:陰陽大道的轉變總是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
對此三大守恆定律有何應用?第一定律為業力,病理中常用,當人受病時,為病的控制能力大於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