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鳥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在這個世界,對於中原農耕文明來說,草原遊牧民族就是其不死不休的敵人,雙方之間的矛盾根本就不可能調和。
而且,農耕文明肯定是被動的一方。
這不僅僅是因為草原遊牧民族有快馬彎刀還驍勇善戰,其實在很多方面,草原遊牧民族都有著明顯的優勢,所以草原遊牧民族才能一次次的劫掠中原,還明明沒有多少人口卻能建立自己的王朝。
歷史上,西晉亡於匈奴人劉淵;北宋亡於女真人;南宋亡於蒙古人;大明雖然亡於李自成,但最後卻被滿清人摘了桃兒,成了很多漢人心中永遠的意難平。
可以說,這兩千多年裡,草原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漢人的心腹大患。
毫不誇張地說,草原遊牧民族一直不停的暴兵,而中原王朝大多時候都是疲於奔命。
雖然在這期間漢人王朝也有過幾次封狼居胥,將胡虜打得撤出草原,但老實說,那些全都只不過是曇花一現。
客觀的看,大多數的時間裡,中原漢人都是處於防守和被動挨打的局面。
這首先就是因為,草原遊牧民族不事生產,一心想打劫勤勞富有的漢人,這不會因為你對他好點,他就改變。
只有徹底將草原遊牧民族打服,再將他們削弱到告別快馬彎刀,變得能歌善舞,熱情好客起來才行。
不過老實說,這並不容易做到。
首先,草原遊牧民族的組織效率極高,他們一個部落幾萬、十幾萬人,都住在一個草場上,普通牧民跟部落大汗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兩個人的區別可能就是你的帳篷比我的大點,你的女人、牛羊比我的多點,可你出門騎馬,我出門也騎馬。
這種事,在中原王朝肯定不會出現。皇上出門什麼條件?百姓出門什麼條件?皇上住哪?百姓住哪?雙方根本就沒有可比性。而且,農耕文明是一臺龐大、複雜且執行低效的機器,耕地分散在全國各地,人口也分散在全國各地,想集結起一支軍隊,少則一個月,多則數月,甚至說,那邊皇帝都換了,這邊得好幾個月以後才能得著信。
而遊牧民族可不一樣,大汗就住在山坡上,招呼一聲,全族老少上馬就開拔了,大汗說去哪搶,所有人就全都跟著走。
以滿清為例。
滿清入關前,人口不到二十萬,其中男丁八萬多,能騎馬打仗的也就四萬。
這麼換算下來,戰爭動員比超過百分之二十五。
大明王朝人口接近一個億,能動員兩千五百萬人口嗎?
就算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年抗戰,也才徵兵兩千萬,這還包括抓的壯丁。
而當時人口已經四個多億。
這動員比才剛剛夠到百分之五。
這已經是一個二十世紀農業國家的極限了。
更何況這個時期了。
其次,草原遊牧民族,不怕打敗仗,不是他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是,打不過,他就跑,他們全部生活家當都在馬背上,有草地的地方就是家,漠南他待不住了,就去漠北,今天把他打跑了,明天他就回來。
還有,爺爺、爸爸、丈夫、兒子在前面打仗,奶奶、媽媽、媳婦、閨女趕著牛羊就在後邊跟著,男人打到哪,女人就跟到哪,永遠不發愁後勤補給。
農耕文明可不行,好多人一輩子沒出過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燒了他的房子,毀了他的農田,他這輩子可能就完了,別說生活了,連生存都無法得到保證。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生存環境鍛煉出來的種族天賦不同。
草原遊牧民族生下來就是強盜,男孩從小就弓馬嫻熟,一聲令下,牧民立即就變成士兵,平時宰羊,上了戰場就宰人。
這都不用訓練。
更要命的是,不光男人,女人也會騎射。
而中原地區的那些面朝黃土北朝天的農民,可能一輩子連只雞都沒宰過,你讓他拿起武器上戰場,你覺得他的戰力如何?
吃窩窩頭長大的,能和吃烤羊腿長大的比殺人嗎?
他們的身體素質也不一樣。
所以說,高懸在中原王朝頭頂的這塊草原,一直是歷代中原王朝的噩夢。
匈奴人剛被打跑,鮮卑人就來了。
鮮卑人剛被打跑,突厥人就來了。
突厥人剛被打跑,契丹人就來了。
契丹人剛消停沒幾年,女真人就來了。
女真人還沒擺平,蒙古人呼著麥就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