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3/4頁)
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情生活不協調,遲遲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就在社會上 “剩”了下來,所以成為了“剩女”。也有的人說,“剩女”不是被製造,而是“自造”。不是一個女人自己造,而是整個女性群體合力製造。沒有男朋友,ok,我們可以去學瑜伽、普拉提,可以去學花道、茶道……想讓我們閨閣幽怨思嫁心切?對不起,沒空。萬一上一秒嫁給“委曲求全”,轉瞬就碰見了“真命天子”,又該怎麼辦?但並不是說“剩女”們都信奉不談愛情。只是人生確實有太多意外。把握你可以把握的,而對你無法把握的,不強求、不憂心如焚。人生只有一件事,在我們自己掌握之中:走到底—按照自己心靈真實的渴求走到底。
據相關資料顯示,2009年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0萬,而這僅僅是保守資料。《海峽時報》一篇文章稱北京剩女數量已達80萬,創世界之最。心理學研究還發現,相對於“剩男”,“剩女”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也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機,因為她們年過28歲就算“剩”了,而男性可以被容忍到35歲。上海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某公司曾舉辦大型白領男女公園相親活動,組織者費盡心機說要平衡男女比例,但是結果是收效甚微,男女比例3∶7。其實根據參會者現場的觀察,男女比例僅為2∶8,以至於很多大齡上海女在這樣的大型相親會上待一個小時都不見得能和一個男青年交換資料和聯絡方式。這樣類似的活動已經辦過兩屆,前後相隔一年,但是大齡上海女難嫁的問題絲毫沒有改變。而靠近香港的深圳也一直流傳著男女比例1∶7的說法,可見剩女問題在中國幾個一線城市相當嚴重。
剩女級別:
(1)25~27歲之間的女人為初級剩女,這些人還有勇氣繼續為尋找伴侶而奮鬥,故稱“剩鬥士”(聖鬥士);
(2)28~30歲之間的女人為中級剩女,此時屬於他們的機會已經不多,又因為事業而無暇尋覓,別號“必剩客”(必勝客);
(3)31~35歲的女人為高階剩女,在殘酷的職場鬥爭中存活下來,依然單身,被尊稱為“鬥戰剩佛”(鬥戰勝佛);
(4)女人到了35歲往上,那就是特級剩女,當尊之為“齊天大剩”(齊天大聖)。(5)若女人到了45歲以後,那就是超級剩女,就尊稱為“剩著為王”(勝者為王)。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路徑依賴—“剩女”是怎麼來的(2)
剩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認為自己是優秀的,擇偶眼光過高,對男方的長相、才華、學歷、人品、經濟、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結果擇偶範圍狹窄。
二是女權主義意識很強。相處中,男方一旦有與自己觀念不同的地方,她們便立即產生反感情緒。習慣使她們只重視自己的感受,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自我。比如,很多“剩女”有潔癖,一旦對方在衛生習慣等方面有她看不順眼的地方,她便無法忍受。
三是錯過了最佳擇偶時期。在當“剩女”之前,她們常常是眾多男子追求的物件,可她總是覺得還會有更好的男士在等著她,最後就被“剩”下了。
四是因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而受到了傷害。從此固執地認為,她此生不會再有真正的愛了。於是,便有一種自殘的心理。
五是事業上要追求成功。不僅僅她自己這樣認為,就連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如此鼓勵她。加上情感上的傷害和空虛,導致她躲在自己的事業中,以此為寄託。
六是不良的家庭教育。有相當部分的剩女只要沒結婚,哪怕30歲,35歲,40歲,還跟父母住在一起,她們被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她們在家裡的身份永遠是“女兒”,而非一個獨立的單身女人。她們在法律上是單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
七是保守的生活方式。很多剩女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是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大學也是走讀每天回家,好像是在上高四高五高六。工作了還是兩點一線,只不過把學校換成了工作單位。朋友就是中學大學的小貓幾隻,出了校門好像就喪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很多中國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只有家庭生活加職業生活,完全沒有非常重要的社會生活,沒有社交。
剩女們都習慣把生活圈子小的原因歸結為“因為我的工作特性,所以沒有社交”。還有一個隱藏更深的心理學的成因,那就是潛意識裡的缺失感,可能來自以往成長經歷中的痛苦與挫折,卻沒有轉化為信念與力量,想追求卓越,進而從外部不斷地索取,從金錢、名譽、地位到身心的完全平等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