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面板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溼燥火)和癘氣。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發病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正邪分爭”。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係。
病機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溼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病位傳變,包括:表裡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
元氣學說摺疊
中醫認為,元氣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由先天之腎所藏。後天脾胃來濡養,借三焦和經絡流行分佈並彌散全身。
治療方法摺疊
中藥摺疊
按治療作用分為:補虛藥、解表藥、清熱藥、溫裡藥、理氣藥、消食藥、收澀藥、祛風溼藥、芳香化溼藥、利水滲溼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活血祛淤藥、止血藥、瀉下藥、驅蟲藥、芳香開竅藥。'2'
針灸摺疊
針灸按人體十四體表經脈循行常用穴位針灸。根據病情的不同和穴位的不同而選取不同的進針手法和深度及角度。十四經脈為:任脈、督脈、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拔火罐摺疊
拔火罐療法是用罐狀器,借火熱的作用。使罐中產生負壓,吸附在面板的穴位上,造成區域性充血、瘀血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把上述治療方法割裂開來,或者以一種經典理論(如六經辨證)來限制和阻止其它醫學理論的發展,都是非常錯誤和不得人心的。
望聞問切摺疊
一、望診
觀察病人形體、面色、舌體、舌苔,根據形色變化確定病位、病性,稱為望診。。形體觀其形體,可知五臟盛衰,軒岐早有論述。《素問。脈要精微論》雲:“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按俯,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腦為元神之府,腎精生化之髓充實其中,才能神光煥發,思維敏捷。苦頭往前傾,目睛內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將憊現象。背為胸廓,心肺居於胸中,背曲肩隨,是心肺已虛象徵。腰為腎臟所在部位,不能轉搖,是腎臟功能衰憊的表現。(未完待續)
410 中醫學 3
二、聞診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面:1、從病人發生的各種聲音,從其高低、緩急、強弱、清濁測知病性的方法。1聲音高亢:是正氣未虛,屬於熱證、實證。2語聲重濁:乃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肺津不布,氣鬱津凝,溼阻肺系會厭,聲帶變厚,以致聲音重濁。2、嗅氣味可分為病人身體的氣味和病室內的氣味。1病人說話有囗臭,多屬消化不良、腐臭多屬體內有潰瘍。2病室內有屍臭氣味,多屬腑臟敗壞。有爛蘋果氣味,多屬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三、問診
問診是詢問病人及其家屬,瞭解現有證象及其病史,為辨證提供依據的一種方法。明代醫家張景嶽認為問診“乃診治之要領,臨證之首務。”綜觀四診所獲證象,大半均由問診得來,即知此言不謬。問診範圍甚廣,現在僅將《景嶽全書》所列十問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