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治療範圍逐漸擴大,眼病雖然是醫院的治療重點,但是疾病的種類已涉及到內外科、骨科、皮科和牙科方面,手術包括腫瘤、膀胱結石、乳腺疾病、壞死性骨骼切除等。
英國傳教士洛克哈特開創了在上海建立教會醫院的歷史。他看到了上海作為華東沿海一個商業中心的重要性,於是停止舟山診所工作轉到上海。洛克哈特在1845年的醫院報告中說,他的醫院一年時間治療的病人達一萬餘人次,不僅有上海的居民,還有蘇州、松江等附近城鎮的患者。鑑於這種有利的形勢。1846年起他又計劃建立更大的醫院和購買更多的裝置。1849年上海醫院開始用氯仿進行外科手術。
寧波、廈門、福州三個同時新闢的口岸,傳教士當然不會放棄。這三個口岸醫藥傳教的情形與上海、廣州沒有根本區別,不過規模較小。1843年11月浸禮會的麥高恩(macgowandj。)就在寧波城內商業區利用一箇中國商人提供的房屋辦起診所,主要收治眼病患者。次年,美國長老會的麥卡特夫婦(db。)到寧波傳教,在住宅裡看病,他們在這裡收養中國女孩金韻梅並給予教育,然後送到美國紐約學習醫學,學成回國後一直為教會作醫療工作,是中國第一個在國外留學醫科的女醫生。1841年廈門被英軍佔領。1842年6月。英國傳教士卡明(cummingwh。)醫生在靠近廈門的鼓浪嶼開辦診所,1843年11月,美國長老會赫伯恩(hepburnjc。)也來到鼓浪嶼在卡明的診所工作。但是。根據教會的指示,他們很快從鼓浪嶼轉到廈門市區內。1848年倫敦會醫生希斯洛普(hyslopj。)到廈門開始醫藥傳教工作。1850年美國長老會揚(youngjh。)醫生到廈門開辦診所。1853年赫希伯爾格(hirschberghj。)從香港來到廈門接替揚,直到1858年。福州教會更晚,1848年秋季,美以美會懷特(。)首先到福州開診所,1851年威爾納(wiley)來繼續這裡的工作直到1854年回國。1850年英國聖公會的韋爾頓到福州,在一個佛教廟宇辦診所到1856年。
1842年後香港變成英國殖民地香港有大量英國駐軍和外國商人,當內地發生戰爭時大部分傳教士和僑民便選擇香港作暫棲地,這個狹小的港島成為出入中國的重要門戶。港島因此變得擁擠。加之氣候炎熱和潮溼,經常流行瘧疾、痢疾和黃疸病。病人不僅有原島上的中國居民。還有英軍士兵。英軍艦船上的軍醫院無法適應病人大量增加的治療需要,軍醫院從船上搬到島上。1843年軍醫院全部遷入港島上一幢新建的樓房裡。同年,香港成立公共衛生和清潔委員會,1844年3月,香港頒佈“維持香港殖民地秩序和清潔”的公告,1845年香港成立“中國內外科學會”,由英國海軍醫生塔克(tockera。)任會長,合信(b。)任秘書,成員共7人。學會下面設一所圖書館,他們和內地教會醫生有密切的關係,定期召開醫學討論會,與內地醫生共同研究中國常見的流行病和中國植物藥物等問題。由塔克代表該醫學會提議在香港建立一所教會醫院和醫學校,教會醫院計劃很快得到實現,但關於香港醫學校的計劃後來因為經費來源出現了困難和香港內外科醫學會的悄灰解體沒有得到實施。在學會直接組織下,1843年6月,香港第一個教會醫院落成。醫院的主要工作除門診部外還有可以容納40多人的病房。實際醫療工作是合信和另一個醫生承擔,同時經常有一些在港的外國醫生幫助,1848年初,倫敦會派赫希伯格來香港負責醫院工作,並於1848年3月20日在中國九龍增加一個診所。赫希伯格在香港工作到1853年後轉到廈門。合信培養的兩名中國青年參與眼科病的治療和手術工作。合信對醫學教育抱有濃厚的興趣,1844年他向香港內外科學會建議儘快發展香港醫學教育。他認為,可以首先組成一個6到10人的醫學班,前期講授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課程,然後在醫院實習臨床科目和解剖示範。醫學會雖然批准了他的計劃,但在三年後,1847年當合信再次從英國回到香港時,他帶來的在國內籌集的經費遠遠不夠用於建立一個學校,加之香港醫學會的解散,合信設想建立香港醫學校的願望最終沒有實現。(後來香港出現的醫學校與合信無關)但是,1850年,合信卻在廣州發表出版中文書籍,合信希望這本醫學著作成為向中國人講授西方醫學有益的教材。《全體新論》有過幾次再版重印,一度成為為數不多的幾本中文標準醫學著作。(未完待續)
428 魔法百科全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