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 (第2/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4——呂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會為叛夷所害。
這四件事是不是狠狠的抽了諸葛亮幾個大耳光呢?尤其是第一件事,簡直就是在嘲笑諸葛亮的所謂“德行”的侷限性啊。
而且,長期的叛亂一直在牽扯著蜀漢帝國的精力,呂凱、向寵這樣的優秀幹部命隕沙場,而張嶷這樣後期難得的軍事人才根本無法把自己的黃金歲月奉獻給曹魏邊境,在南邊一待就是十幾年,以至於暮年時代戰死沙場。
如果是他的黃金年代,如果那個時候沒有染上嚴重的風溼性疾病還是這樣嗎?
所以,在這些血淋淋的事實面前,已經證明了諸葛亮所謂的一舉平定南方完全是一個政治謊言。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要這麼說呢?其實就是為了粉飾南征的真正目的所在,也就是它的第2個意義:
——迅速攫取經濟利益!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39—09:南征,歷史塵沙(9)
有關蜀軍南征的經濟意義體現的遠比他的政治意義更加明顯,前面的記載說明的已經是很明顯了,“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說白了,諸葛亮南征,就是為了搞錢,經濟學專家劉巴不在了,連遭重創的蜀漢經濟根本就無法支撐諸葛亮在僅僅2年之後(建興5年)就可以推出第一次北伐,所以,儘快的從這裡刮出一筆軍資來就顯得尤為重要。
諸葛亮要的是快錢,而不是慢慢的帶動地方經濟,等把地方地方經濟給帶起來了,他也要退休了啊。
而正是因為他老人家的“橫徵暴斂”,才讓南中地區部落始終無法有效的和中央政府相容起來,以後被欺負的太慘的時候就起來暴動。
至於收繳軍資,諸葛亮的效率也未必趕得上那些基層的骨幹們,南人上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任務主要是有誰來完成的呢?就是李恢啊,“奮擊舊鄉,翦除蕪穢,惟刑以張,廣遷蠻、濮,國用用強”——楊戲的讚譽,所言非虛啊。
諸葛亮又號稱以夷制夷,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帯���ひ嬤蕁⒂啦��櫩隆⒃綆‘、雲南、興古,以當地人或將領統領,有人曾勸諫諸葛亮留兵鎮守,但諸葛認為這樣不妥,留下外人,則要留兵駐守,留下士兵則要糧食,這是第一個弊端;
夷人新破,死傷甚多,有的父死兄喪,如留外人但沒有士兵駐守,必定成為禍患,這是第二個弊端;
夷人憂怕有廢殺的罪名,自怕過失過重,若果留下外人,終不會得到信任,這是第三個弊端,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
想法倒是不錯的,但是諸葛亮真的就敢這麼放手嗎?事實上嘴上這麼說著,實際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李恢為建寧太守、呂凱為雲南太守,馬忠為牂柯太守,張嶷為越帯��夭歡際親詈玫鬧っ髀穡�
所謂的以夷制夷其實就是以當地人背景的蜀漢軍人或者官吏為地方長官繼續加以統治,而且,也不是簡單的抓大放小,無為而治——是玩計劃經濟,嚴密控制地方部落的每一次非常行為。
而這一點,在張嶷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首先,他要做到*每一次形成規模的武裝叛亂,其次,還要儘量的把地方財政控制在政府手中,以保證稅收和物資徵用的到位——定莋、臺登、卑水三縣出產鹽鐵和漆,這種東西,尤其是鹽鐵一直被歷代以來的中央政府壟斷(戰國時代齊國最為富強就是因為他們臨海,鹽業發達),但是,現在的情況是被當地的部落控制,嚴重干擾了地方和中央的財政收入,鐵的流失也導致了帝國軍備生產的被幹擾,所以,張嶷率領部下攻佔,設定官吏管理,直到這些人被打服之後,張嶷才重申了對他們的“關懷”,不過,前提是,鹽鐵等依舊被政府壟斷。
在經濟利益被控制的情況下,這些被壓榨的部落會甘心服順嗎?此起彼伏,連綿不絕的暴動發生也就是在正常不過了,諸葛亮的面子也就沒有那麼大了。
那麼,“以德服人”真的只是一紙空談嗎?也不是。
看看馬忠,“處事能斷,威恩並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陳壽的評斷,不是恩威並立,還要把“敬畏”放在“愛戴”的前面,正說明了要想鎮住這裡,只有零星的反抗,而不會有全域性性的暴動,必須是胡蘿蔔+大棒,而且,大棒要狠一點,胡蘿蔔少喂一點。
張嶷和馬忠的政略思想大同小異,前面的例證也可以看出,大棒很多,胡蘿蔔雖然喂的不多,可是,處理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