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4/4頁)
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5)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被當時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的羅津斯基發現,推薦他擔任這個著名樂團的助理指揮。在1943年的一場重要的音樂會上,年僅25歲的伯恩斯坦代替因病不能上場的瓦爾特出場指揮,獲得極大成功,由此一舉成名。
到了1958年,決定伯恩斯坦成為一流指揮家的時刻終於到來,因為就是在這一年,伯恩斯坦接過了米羅普洛斯的指揮棒,成為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在世界樂壇的指揮領域,這是個讓人羨慕的位置,在之後的數年中,伯恩斯坦幾乎成了紐約愛樂樂團的名片。
伯恩斯坦在指揮上成名的速度和亮度更甚於他在作曲上的成就,但在內心深處,他還是以作曲為己任的。
當他在指揮上一路順風的時候已經意識到這會影響到自己的創作,但指揮家的光環、社會名流的待遇、劇場內如潮的掌聲和喝彩,讓生性外向的伯恩斯坦放不下手中的指揮棒。
在執棒紐約愛樂樂團的歲月裡,創作的慾望無時不在撞擊和折磨著伯恩斯坦。
因此每逢休假,伯恩斯坦總要找一段時間把自己關在屋內進行作曲,他竭力想找回以前的活力和靈感,他要啟用和實現年輕時的夢想與抱負。然而,除了偶爾閃過的靈光外,面對案前正在譜寫的音符,更多時候他面臨的卻是深深的失望與苦惱,樂思的枯竭像幽靈一樣驅之不散。
是創作還是指揮?
這個矛盾和衝突幾乎貫穿了伯恩斯坦的一生,當他在舞臺上無數次接受掌聲和鮮花時,有誰能明白他背後的隱痛和遺憾呢?
作為一個指揮家,他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創作的神奇和永恆時時召喚著他,使他的內心始終得不到真正的安寧。
一直到了生命的晚年,伯恩斯坦終於下定決心:辭去紐約愛樂樂團的指揮,回家專心創作。
但是為時已晚,疾病已開始向伯恩斯坦襲來,而更讓他感到痛苦的是,有人認為他創作的音樂只停留在《西區故事》這樣的音樂劇的層面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