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頁)
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個長孫女,每次見到貞淑總是慈祥的用朝鮮語叫她“星星”。貞淑小時候,爺爺總是領著她逛商店,雖然他兜裡錢不多,但總是給她買點水果糖、冰棒。
爺爺七十多歲了,貞淑打小最愛聽爺爺給她講他打鬼子的故事。爺爺李成民年青時扛槍參加過游擊隊,在中朝邊界的長白山地區打過鬼子。鬼子打跑了,爺爺就放下槍,回老家種地了。每當爺爺就著酒,回憶往昔時,他的眼睛總是溼溼的,彷彿那些犧牲的、活著的戰友就在他眼前。而他最惦記得就是曾經救過他命的老大哥——李龍哲。
聽爺爺講,這位李龍哲可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和爺爺同是正宗李姓,他們家是生活在韓國漢城的富商。而他在大學裡參加了刺殺日本鬼子的抗日組織,後來被通緝逃亡到了中國上海,繼續抗日。最後幾經輾轉到了長白山地區參加了抗日遊擊隊,在那裡認識了爺爺。抗戰一結束,他也回漢城老家了,兩人一別就是四十多年。
在貞淑的眼裡,爺爺的那位老大哥,整個一許文強版得007,帥呆了!酷畢了!
時隔四十多年,李龍哲同樣也沒忘記爺爺,九零年時,他還透過紅十字會找到了爺爺。三年前,爺爺在二叔的陪伴下去韓國見到了那位他念念不忘的老大哥。
後來聽二叔回來說,李龍哲先生家非常之有錢,據說在韓國都算是數得著得有錢人。但具體多有錢,二叔也說不好,只是不斷重複地說他有錢。
爺爺在韓國呆了半個月就回國了,二叔倒是留在韓國打了兩年的工。雖然通訊不方便,但爺爺和李龍哲之間的書信往來卻很頻繁。
貞淑的奶奶崔福愛也將近七十歲了,奶奶的個子原本就不高,年青時操勞過度,到老了直不起腰,整個人站直了也只能是“7”形,連貞淑的肩膀都不到。聽老爸說,奶奶出嫁前是遠近聞名的才女,一直讀書到高小畢業(貞淑不懂這是個什麼學歷,不過聽著好像很了不起)。奶奶很好學,家裡卻很窮,奶奶又是長女,下面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奶奶又是已滿十八歲未嫁的“老姑娘”。在那個年代,十八歲早就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
所以家裡逼著奶奶放棄學業,不准她去考師專。可奶奶還是從家裡偷跑出來,愣是光著腳去縣裡參加了師專考試。她考上了,但最後她還是嫁給了剛剛從戰場上回來,一貧如洗的爺爺。
沒能繼續上學是奶奶心中永遠的遺憾,所以當貞淑的二姑和三姑上高中時,再苦再難,奶奶也沒說過放棄。除了地裡的活兒,每天冬天奶奶還會去市裡賣辣白菜。奶奶家住在郊區,為了節省一毛錢的車票錢,她總是一大早用頭頂著大盆辣白菜走上五、六公里到市場上去賣。
不過二姑、三姑也沒有辜負奶奶的付出,相繼都考上了中專。畢業後,又都分別在M市的醫院和銀行裡上班。
村裡的老人說起奶奶,沒一個不伸出大姆指。甚至還有人說,奶奶既使是生活在一無所有的石頭上,也能把日子過了有滋有味。
爺爺奶奶相伴共同走過四十多年,其間風雨有時,酸甜有時,兒女都已成家立業,他們也到了兒孫繞膝的年紀。如今日子也越過越好,他們臉上的笑容也是越來越多。
——————————————
在寒冷的三九天,貞淑一家四口終於踏進了爺爺的家門。草草的吃過午飯,來不及休息,為了晚上的年夜飯,全家的女人們都忙碌了起來。男人們則盤腿大坐在炕上,抽著煙、喝著茶水,聊著許久未見的閒話,連二叔家年僅十二歲的堂弟李剛也被拉著一起旁聽。
爺爺、奶奶比貞淑記憶中的樣子年輕許多。爺爺依舊梳著許文強式的大背頭,時不時得從衣兜裡掏出牛角梳將夾雜著幾絲銀色的烏髮一絲不苟地梳向腦後。而奶奶動做麻利,讓人想幫忙都插不上手。
奶奶和二叔家的灶臺是朝鮮族老式的。在一進屋地上挖一個四平方米半米深的坑。在坑底北半面砌上灶臺按了一口朝鮮族大鐵鍋和一個大平底鍋,灶臺正好連著炕,而南半面就是女人們做飯燒火的場地。灶臺和炕只比地面高十公分,所以鮮族人的炕叫矮炕。
奶奶開始蒸做打糕的江米飯了,她將泡的江米鋪了一層在架好蒸屜的鐵鍋裡,鋪一層就蓋上鍋蓋蒸幾分鐘,然後再鋪一層,再蒸。火侯、時間全憑個人的經驗。蒸好的江米飯,又香又Q,貞淑常常會偷偷地握成一個飯糰吃,那個味道香得讓人忘不了。不過千萬不能多吃,否則會消化不良。
而在東頭的二叔家,老媽和二嬸正在灌米腸,貞慧和堂妹李華則在一邊幫忙繫繩。鮮族的米腸是用新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