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公子孫科,鐵道部次長黎照寰兼任副校長。在1942年,交通大學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和新竹交通大學均源自交通大學。
在上海所有的大學之中,唯有交通大學的校門與眾不同,赭紅色宮門,朱戶碧瓦,一對高大的石獅子雄踞左右,這在北京比比皆是,而在上海絕無僅有,這顯示交通大學的“官辦背景”。當年,南洋公學剛成立的時候,採用了中國牌坊式的木質建築結構,也是為了強調這所大學的“公立”身份。不過,當錢學森進入上海交通大學的時候,還沒有這座宮門式校門,那是在錢學森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一年之後才建成的。那時候,校門口橫著一條通向肇嘉浜路的小河,幾年前這裡建了一座鋼筋水泥橋,取代了建校之初的木橋。
走進那扇強調“官辦”、“公立”的中式校門,迎面是一大片草坪,而在草坪四周卻矗立著一組用紅磚或者紅磚與青磚相間砌成的歐式建築,彷彿無言地在那裡宣稱,這是一座“官辦”的西式大學。盛宣懷在創辦南洋公學的時候,就是“以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為藍本”,聘請美國人福開森親自設計並督造西式三層主樓——建於1899年的中院。此後,同樣風格的上院(1900)、新中院(1909)、圖書館(1919)、體育館(1925)、總辦公廳(1933)相繼落成,構成了一座上海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錢學森踏進交通大學校園之際,迎接他的就是這樣一組歐式建築方陣(除了總辦公廳在稍後建成)。
錢學森入學之後不久,經孫科撥出專款,新建的學生宿舍落成了。這幢歐式的馬蹄形樓房,迴廊曲折,紅磚白縫,中間三層,兩翼二層,非常漂亮,叫執信西齋。這名字是為了紀念國民黨*朱執信先生。錢學森於大學四年級時住進了執信西齋。學校規定一年級時8人一間,二年級時6人一間,三年級時4人一間,到四年級,便是2人一間了。每間房間只住兩位學生,不僅在當年實屬罕見,即便在今日的大學生宿舍裡也不多見。
1930年3月12日《交大三日刊》上,曾有一學生撰寫了《為新宿舍成功告畢業及離校同學》 一文。文中這樣描述執信西齋:
“她的美麗,像朝霞映著鮮花,像雨後的牡丹,像出浴的少女,一排粉紅色牆,圍護著黑色的瓦,玻璃窗子等距離地嵌在牆上,兩盞乳白色的電燈,伸出門外。”
“一進這門,是那黃色美麗的牆,馬蹄形的長弄中,整天燃著電燈……”
“每一個房間的門,都對著長弄中,你隨便走進哪一位室中,白天是有充足的陽光和空氣,晚間有電燈照著通明,嫩黃色的牆,白色的天篷,赭紅色的地板和窗臺,褐色的書架、書桌和椅子,嵌著鏡子的衣櫃,舒服的鐵床。”
執信西齋可以說是當年中國設施最完善的大學生宿舍,就連美國、法國的大學考察團前來參觀之後,都驚訝在中國的大學裡竟然有如此優雅的宿舍。
南洋公學建校之初,從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購來成套教科書,依照美國大學課程進行教學。後來,上海交通大學逐漸明確“以理科為基礎、工科為重點、兼有管理學科”,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藍本。這樣,到了20世紀30年代,上海交通大學有了“東方的MIT”(即東方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美譽。
可以說,錢學森雙腳跨進上海交通大學校門,等於一隻腳踏進了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當時,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生到歐美留學,從來無須再入學考試,可見上海交通大學與歐美大學達到了“接軌”。錢學森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之後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求學時,發現許多課程與在交通大學學習的完全一樣。錢學森曾說,當時他發現“上海交大的課程安排全部師抄此校的,連實驗課的實驗內容也都是一樣的。上海交大是把此校搬到中國來了!因此也可以說上海交大在當時的大學本科教學是世界先進水平的。”上海交通大學照搬麻省理工學院模式,是因為“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科教育安排是本世紀初的模式,對培養一種成型的工程技術的工程師是有效的”。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本科時,就已經讀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課程,他要求免修這些課程,得到了麻省理工學院批准。
傷寒突然襲來
從出生到進入交通大學,錢學森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順風順水。
錢學森考入交通大學,京滬鐵路已經於1912年完工,只是當年的火車速度甚慢,而且到了浦口還要乘坐渡輪橫渡長江,再換乘火車到上海。為了便於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