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2/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品性對我已成習慣,我一直認為如果在速度和質量上趕不上別人,是很沒面子很窩囊的一件事。在這些思想的壓力下,當時我就象一個快要崩斷的弓弦,調動著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經,快速的動做著。一邊偷偷的觀察著他們是怎麼幹的,一邊策劃和實施著自己的工作。謝天謝地所幸沒有出錯,所幸跟上了進度,幾天下來我就基本上在家裝行業裡站穩了腳根。
裝潢這個活,別看多數材料只是又輕又薄的三毫米板子,可是對一個技術不熟練的人來說,它比搬石頭挖土都要累。一樣的活計,人家老手一邊說笑著,輕輕巧巧、利利索索的就幹完了,咱們新手往往是手忙腳亂,踢蹬火號還差一大截。所以開始那一階段並不比我當石匠輕鬆,很多時候特別怕中午和晚上的收工時間,總盼著多幹一會。隨著對這些技術的慢慢熟練,我的一些優勢也逐漸顯露了出來。
有一年冬天我們給鐵路一個姓李的人裝修,在我們備料的時候,李先生找來了一個專值設計製圖的人,把他要製作的傢俱主體圖全部畫在了牆上。當時我們幾個木工爭相搶佔那些結構簡單一點的,最後剩下一個長兩米多,高四十公分的電視牆座沒人要,沒辦法我就接了下來。這些傢俱都是單體的框架結構,製作上要比一般的裝潢方法難一些,所以大家開始的時候,習慣說說笑笑的師傅們,頓時有一點緊張的氣氛,個個都沒了動靜。雖然我承製的那件是最複雜的,但我並沒有覺得十分費勁,所以我就一邊幹活一邊逗那幾個師傅,讓他們還象往常那樣說笑,結果他們挑選的傢俱也有弄錯返工的,而我的那一套卻沒有出錯。當然在我的木工生涯中也有失誤的時候,包括一些設計方面,但總的說還不算有大的問題。
回顧在城裡裝潢的這段時間,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各位師傅對我的關懷和幫助。比如老陳、老李、老布等師傅,至今想來仍然讓我感動。
四、承包堯溝
堯溝是一塊麵積近二十畝的荒溝,在我們村子的東南方向。此溝土質肥沃,溝內常年溪水流動,這在我們北方是非常難得一見的地方。解放初期,溝內古木參天,遮天敞日,後來被人們伐光,由於無人管理,山洪東衝西撞,荒廢得不成樣子。
小時候我學過一篇叫作《米丘林》的課文,說的是前蘇聯科學家,米丘林改良果樹品種,建立科學實驗果園的故事。文中那一棵棵茂盛的棵樹,和一樹樹碩大香甜的果實深深的打動了我。沒想到,四十年後,竟然天隨人願,果樹——終於成為我所從事的主業,從此我就有了亦苦亦樂,亦酸亦甜的體驗。想象中,春天綠樹紅花,秋天果滿枝椏,風兒徐徐傳香,鳥兒啾啾作答的場景是多麼誘人,但真正的實施起來談何容易!這其中我經歷了太多苦澀辛酸的故事,太多嘔心瀝血的操勞。
要想栽樹首先就得平整土地,因為經年的河水沖刷,堯溝已變成溝坡縱橫、堆坑交錯的地理形狀。有的地方溝崗相差兩三米高,雖然我用剷車幹了兩天,但是真正達到大致平整的形狀需要乾的土方和石方太多了。俗話說土木之工不可動,在高處把土刨下來,裝到推車上,再氣喘吁吁的推到該墊的地方,這一小推車土在地上幾乎都看不出多點啥。另外由於沿溝的山體長短不齊,有的地方不但要把大量的順著山腳的土挖走,而且有許多地段還要把岩石放炮或用尖鎬弄掉,運到園外再用土添平。這麼大的工程單靠我自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必須長年從村子裡僱用人工。一般每天四五個,多的時候達到十四五人。這段時間我每天都是利用早晚時間計劃怎麼借錢,活怎麼幹,找幾個工人都找誰,使用什麼工具都到哪裡去借等。直到人們都按部就班,我和他們一起幹活的時候,我才覺得我的神經有些放鬆,好像這時才到了我的休息時間。
由於連年投資,只付不入,資金成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除了向親友借貸外,我不得不節衣縮食來緩解虧空。記得當時我腳上的鞋都穿得開了花,一次回家回來時怕別人恥笑,我就找了一雙舊涼鞋套在鞋上,因為那種塑膠涼鞋即使破點也不太顯眼。但沒走幾步,腳被磨得疼痛難忍,沒辦法我就忍著,儘量不讓別人看出我痛苦的樣子,慢慢的走,快到堯溝的時候,回頭看看沒人就迫不及待的把鞋脫下來光腳走了回去。
由於經驗不足和對水患的重視不夠,我的一部分辛辛苦苦平整後的土地和壘起的石壩,幾次被山洪沖毀。看著水毀後的殘景,心中的苦澀和情緒的低落簡直讓我無法承受。在建房的時候,等到把房場清理出來,在壘磚牆的時候,有人建議我在磚塊與土坎之間用泥漆滿,以便為冬季保暖。當我們幾個人砌完山牆,在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