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頁)
沸點123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堅而不韌,慷慨而不大方,坦白又有些小心眼兒,情感豐富卻又感情用事,過於任性,沒有遠見,這才敗給了喜用智謀、堅韌不拔、豪爽大方、胸有城府、理智實用、深謀遠慮,而且能剋制自己的劉邦。可以說,項羽的成敗功過,全在他那英雄本色。這氣質因為是英雄的,所以有審美價值;因為是本色的,所以無成功可能。項羽可愛也可悲。
韓信則可敬也可憐。韓信的可敬,在於他雖然出身貧寒卻心存高貴,身為下賤卻志在上流,這是他和劉邦的不同之處。劉邦雖然在見到秦始皇時說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話,卻不過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什麼動作,也沒什麼準備。劉邦的長處是善於學習,因此能在戰鬥中成長,靠著自己極高的天分和隨機應變,終於成就了帝業。韓信卻是有準備的。當他在別人家混飯吃,在河邊餓肚子,在項羽手下當郎中執戟站崗,在劉邦手下當連敖接待賓客時,他就一直在作準備。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相信自己一輩子永無出頭之日。正是靠著這一信念,他忍辱負重;正是靠著那些奮鬥,他脫穎而出。
韓信的可悲在於不徹底。這是他性格中的內在矛盾所造成的。一個卑賤者如果存心高貴(劉邦並不存心,只是順勢),就不免會有了投機的成分。韓信吃虧就吃虧在這投機心理上。可以反漢時,他覺得不反油水更大;不可反漢時,他又覺得不反實在吃虧。他獻上鍾離眜的人頭,原本是想買政治股的,卻被劉邦看破套牢,也讓善於把握時機的劉邦看不起。柏楊先生說:“悲劇就發生在韓信並沒有謀反之心,如果有的話就好了。”①這話說得並不很對。柏楊說漢政府並沒有抓住韓信謀反的任何證據,只憑舉報者的口供就定之以罪,因此是“誣以謀反”。但據我看,韓信與陳豨的密謀,不像是編出來的。韓信死前說後悔沒聽蒯通的話,也不像是編出來的。當然這話既可以理解為錯過了時機,也可以理解為有謀反之心就好了。但不管怎麼說,韓信不是一丁點反意都沒有。事情壞就壞在他既有忠心又有反意,而且兩樣都不徹底,忠不能盡忠,反不敢真反。如果忠到底,那麼,即便劉邦、呂后誣陷他,欒布那樣的正派人,也會出來為他說話、喊冤、打抱不平,或者日後會平反昭雪。可惜都沒有。如果反到底,當然也很好。成功了不用說,失敗了,也沒什麼可後悔的。那時,他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對劉邦說:老子就是要殺了你這人面獸心的東西!不也很好嗎?沒準劉邦依照貫高的例子,還真不殺他。貫高的罪多重啊,弒君,是要判凌遲處死的。然而他表裡如一,始終如一,一方面一口咬定趙王並未與謀,另方面一口咬定自己就是要反。結果,他在所有人眼裡都是英雄。哪像韓信這麼窩囊:說冤吧,又不太冤;說不冤吧,又夠冤的。既不是忠臣,又不是反賊;既沒討著好,又得不到同情,你說冤不冤!
總之,項羽是本色英雄,也是徹底的英雄;韓信是掙扎出來的英雄,是不徹底的英雄。所以,項羽死得壯烈,韓信死得窩囊。
五 項羽之死(1)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
當項羽來到烏江邊時,有一條船在那裡等他。駕船的烏江亭長大約是一位崇拜項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裡,一心要救項羽過江。他對項羽說,現在整個烏江之上,只有臣這一隻小船,請大王立即上船,漢軍無論如何追不過江的。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數十萬人,完全可以在那裡再成就霸業。然而項羽卻謝絕了亭長的好意。他只是請亭長把他心愛的戰馬帶過江去,自己卻和隨扈親兵全都下馬步行,衝入重圍,同前來追殺的漢軍短兵相接。這無疑是一場寡不敵眾的戰鬥,也是一場無濟於事的戰鬥。然而,如果因此就放棄戰鬥,舉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項羽了。項羽是寧肯站著去死,也不會跪下求生的。他當然也不會放下手中的武器。從他拿起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沒想過要放下它。相反,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更應該把它高高舉起,就像優秀的表演藝術家一定要讓演出在謝幕時達到高潮一樣。這也是項羽隨扈親兵們的共識。於是這場敵強我弱的戰鬥就打得風雲變色氣壯山河,光是項羽一個人就殺了數百漢軍士兵,自己也受傷十多處。這時,前來追殺的漢軍越來越多,其中就有項羽當年的舊部呂馬童。項羽笑了。他大聲地招呼說:啊哈,這不是老朋友嗎!背楚降漢的呂馬童難以為情,不敢正視項羽,扭過頭去對另一員漢將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這可是“新朋友”了。於是項王對王翳說;聽說貴國出大價錢,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人頭,我就送個人情給你吧!說完,便一劍砍下自己的頭顱。
不用多說什麼了。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