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宗即位後,又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
唐中宗時,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唐穆宗時,與吐蕃贊普足德贊共同建立了“甥舅和盟碑”,又叫“長慶會盟碑”。在盟約裡,雙方表示:“患難相恤,暴擄不作” 。這塊會盟碑,直到現在還完好地樹立在大昭寺門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對民族團結、民族融合作出的貢獻,人們永遠不會忘記。西藏人民更是世世代代尊崇敬愛著兩位英雄。在今天拉薩的大昭寺內,仍然供奉著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每年藏曆的四月十五日(是公主來到邏些的紀念日)和十月十五日(是公主的誕辰),藏族同胞都要舉行許多慶祝活動來紀念文成公主這位民族友好的使者。
共姓中華(4)
近百年來,一些心懷鬼胎的殖民者和一些民族敗類,幾次挑起事端,妄圖把西藏從祖國的版圖中割裂出去,這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子孫們決不答應的。
昭君和番和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早為人們所熟知,下面,我再來講一個長期以來只在南方少數民族中流傳著的愛國英雄冼夫人致力於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故事吧!
冼夫人是南北朝時期我國南方古老越族的一位傑出領袖。她威震嶺南,被視為傳奇式的巾幗英雄,被嶺南人民尊為“聖母”。
梁朝時,漢人馮寶在高涼做太守,仰慕冼夫人的才華和風采,經人說和,與之結為良緣。婚後,冼夫人積極協助丈夫在越族人民中間推行政令,約束越族首領,不許他們犯法擾民。致使高涼百姓生活安寧,生產得以長足發展,經濟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馮寶去世以後,冼夫人依然矢志不移地為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而盡力。
廣州刺史歐陽紇發動叛亂、起兵反陳時,把冼夫人的兒子馮僕加以拘禁,想以此逼迫冼夫人起兵一同叛亂。這時,擺在冼夫人面前的有兩種選擇:隨叛臣起兵,兒子便可得救;拒絕叛軍脅迫,兒子便可能被殺。在關鍵的時候,冼夫人毅然地選擇了後者,她說:“我忠貞報國已經兩代,不能為了愛兒子而負了國家。”於是拒絕了叛軍的威逼,並協助陳朝大軍,平定了這場叛亂。
果然,兒孫們都繼承了她的志向。其孫馮盎,在隋末###之時,曾控制了五嶺20多州,佔據著廣州、梧州、海南島一帶的廣大地盤。有人勸他趁機割據稱霸,自立為南越王,馮盎毅然拒絕,說:“我家自太夫人以來,幾代都赤心為國,豈能自立為王,獨霸一方,給先人帶來羞恥!”他遵從祖母的遺訓,最後歸附了大一統的唐王朝,為祖國的統一事業作出了貢獻。
我們中華民族不僅以吃苦耐勞著稱於世,同時也是一個酷愛自由、有著悠久革命傳統的民族。近代史上,當列強欺辱我們祖國的時候,各族人民更是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與侵略者展開了殊死的搏鬥。
臺灣高山族同胞,在鴉片戰爭之後,曾經組織起40000多人的義勇隊抗擊英軍進犯,使“夷人五犯臺灣,未得一利”;藏族人民在1888年英軍入侵時,在隆吐山堅決抗敵,並在各地燒教堂、逐洋人,進行“愛國保土”的鬥爭;中法戰爭期間,大長了中國人民志氣的鎮南關——諒山大捷,就是劉永福、馮子材領導的由壯、漢等各族人民組成的部隊英勇奮戰的勝利果實。
近代史上,無論是在東北、西北地區反對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無論是在西南、中南和東南反對英、德、美、日等侵略者的鬥爭,少數民族的人民都立下了卓著的功勳。
“洋兵若來,奉勸各人把膽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讀書的放下筆,耕田的放下犁耙,做生意的放下職事,做手藝的放了器具,齊把刀子磨快,子藥上足,同飲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萬眾直前,殺那洋鬼子,殺那投降洋鬼子的二毛子。”這是熱血愛國青年陳天華在《警世鐘》一書中發的吶喊,不僅是鼓動,也是總結,是近代史上各族人民同仇敵愾保衛家國的寫照。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各民族大動員、大團結的結果。在眾多的抗日武裝當中,便有東北的漢、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等各族人民組成的東北抗日聯軍;海南島的漢、黎、苗等各族人民組成的瓊崖縱隊;陝甘寧邊區的回民騎兵團;冀中、渤海地區的回民支隊;大青山的蒙古族游擊隊,雲南各族人民組成的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