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和誰過不去。
其實也不怪古人沒學問,只怪他們不知道甲骨文。這個謎團的解開,應該感謝殷墟,感謝一個名叫王懿榮的老人。老人和他的親友都十分可敬,不妨在此多些筆墨。
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個秋天,時任清廷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偶然從宣武門外達仁堂藥店買回的一包中藥裡,發現幾味“龍骨”上刻著一些奇怪的符號。這些據說要磨成粉才能入藥的龜甲獸骨,因為藥店夥計偷懶才讓王老先生得以看到原貌。王懿榮通曉古籍,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他突發奇想:《史記》中提到“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眼前的這些有字甲骨,會不會就是遠古帝王留下的遺物呢?
興奮的王懿榮不僅買下了達仁堂裡的全部“龍骨”,而且派人四處採購。一年以後,八國聯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離北京。破城前夕,剛烈的王懿榮攜女眷投井自盡。此時,他的手頭已經積攢了一千五百餘塊有字甲骨。
這些珍貴的文物,被王懿榮的兒子鄭重地交給了另一位金石學家、《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經過一番補充和研究,又輾轉來到著名學者羅振玉手中。正是這位精明的羅振玉,設法套取了古董販子的商業機密,順藤摸瓜找到了位於河南安陽近郊小屯村的殷墟。
1908年,在羅振玉匆匆趕往小屯村的身後,緊跟著比他小11歲的國學宗師王國維。王國維死後,又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石璋如等一批又一批的專家如影隨形,並從中走出了郭沫若等文史大家。從此,中國的歷史被開啟一扇厚厚的大門。這扇門,引領著二十世紀的無數學者,繞過眾說紛紜的古籍經典,直奔殷商的王宮祭壇、武丁的肅殺軍營!
武丁是殷墟中儲存實物資料最為豐富的商代君王,甲骨文中也記錄了他的大量資訊。而且其中有些內容,竟然是其它古籍從未提到過的!隨著對甲骨文的不斷解讀,這位古代君王的真實面目和他非凡的人生歷程,逐漸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現在看來,考古證實的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成熟的文明,無疑是殷墟反映的商代文明,而商代文明的頂峰,就在武丁時代。這一時期的中國全面進入青銅時代,文化極為發達,甲骨文、商代建築均發展到極致。中國真正成為世界文明大國,是從武丁時代開始的。
武丁統治的時期,商朝著手建設更加龐大的國家機器,包括完整的官僚體系、完善的分封制度和成建制的軍隊,歷史上稱為“武丁中興”。武丁更是一位能征善戰的軍事統帥,據甲骨文記載,武丁在位59年期間,共與80多個方國發生過戰爭,將它們併入商王朝版圖,並相繼征服周、畀、宙方、下危、鬼方、土方、羌方等遠近方國(其中的“周”雖得以保留,成為商朝西部的屬國和屏障,但武丁養虎不除,終成大患,後文自有分曉),從而鞏固和加強了殷商王朝的統治,也為華夏大國初步奠定了疆域基礎:
“……是時,輿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荊蠻,北不過朔方,而頌聲作。” (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雖然商代領土已大大超過虞夏時期,其勢力範圍也通江達海,但實際疆域只有現在的河南、河北和山西、陝西區域性,似乎還有遼寧的部分地區。“國之大事,惟祀與戎”。武丁是個很講究領導方法的人。作為一國之君,武丁並沒有面面俱到,而是把他的工作重點放在祭祀和軍事上。如何運用軍事手段,去體現國家意志、維護國家利益,是貫穿武丁一生的主旋律。
當時商王朝周圍,只有一些城邦性質的蕞爾小國,力量小而分散,與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政權、擁有兩萬人以上常規部隊的商王朝相比,就好像散兵遊勇遇上了正規軍,很難組織起像樣的抵抗。也難怪大多數時候,武丁能夠摧枯拉朽,無往而不勝。
隨著武丁的南征北戰,殷商的周邊環境已經基本穩定,短期內很難有什麼力量能威脅到王朝的安全。然而,讓雄才大略的武丁一直牽掛的,卻是名不見經傳的南方諸國。
在甲骨文中,人們發現一個陌生的國度——“虎方”,給商王朝製造了麻煩。
貞,令望乘暨舉途虎方,十一月。□舉其途虎方,告於大甲,十一月。□舉其途虎方,告於丁,十一月。□舉其途虎方,告於祖乙,十一月。(《甲骨文合集》)
這條卜辭,記載的是武丁為了征伐虎方,先後向先祖大甲、祖丁、祖乙舉行告祭、請求庇佑的活動。“兵者,兇器也”,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武丁是人不是神,但凡用兵,也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次對虎方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