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恰好此時也先派人進馬兩千,卻謊稱三千,以此換取更多的糧食布匹等物。王振手下知道此事後,添油加醋、誇大其詞地把此事告訴了王振,於是王振下令把瓦刺的送來的貢馬價格消減了一半,讓瓦刺人遭受了重大的損失,從此‘激’怒了瓦刺人。
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以為攻明時機成熟,以明廷刁難其貢使為由,傾全力分四路大舉進攻明朝。命脫脫不‘花’可汗率東路攻遼東,阿刺知院率中路攻宣府(今河北宣化),另遣一員大將為西路,攻甘州(今甘肅張掖),而也先自己親率‘精’騎主力進攻大同(今日山西大同),在刀鋒馬快的瓦刺鐵騎的進攻下,明軍不堪一擊,於是邊關大同告急,當訊息傳到京師,朝廷上下無不為之震驚。
得知此訊息唯有一個人高興,他就是當時執掌朝政的大太監、大貪官王振。他之所以高興,是因為王振自幼有個願望一直沒能如願,那就是當英雄。此時他已經身居高位,權威極重,成為大明建國以來最大的宦官,說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點也不為過,甚至許多事情英宗皇帝都要聽他的。
要想做名垂千古的英雄,必須要有一個重大事件,這個事件最好就是戰爭,雖然戰爭有勝有敗,但是根據當時大明朝所擁有軍隊的數量,是瓦刺軍隊的幾十倍,我們以多勝少,滅了瓦刺應該不是問題,宦官王振非常自信的想到。
現在大宦官王振就想借助這次機會,藉助大明朝的軍隊,來為自己揚名,因為他想自己親自指揮這場戰爭。這樣一旦獲勝,那麼作為指揮這場戰爭的指揮官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民族英雄。
為了讓自己能在這場戰爭中一呼百應,讓百官都聽從自己的指揮,所以他蠱‘惑’挾持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鎮以明成祖朱棣五次親征‘蒙’古為榜樣,御駕親征,以揚我皇威、軍威、國威。。
為了使這場戰爭取得勝利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在兵部尚書鄺埜開始定的二十萬大軍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倍多,使出徵的人數近五十萬人。
兵部尚書鄺埜派二十萬大軍迎敵,在人數上已經佔有絕對優勢。因為當時也先所指揮的軍隊也只有兩萬多人,十比一的比例,足以讓對方聞風傷膽。但是在軍事上純屬白痴的大太監王振以為人數越多越好,提議皇上把人數增加一倍,英宗皇帝非常年輕,從未上過戰場,更不懂排兵佈陣之道,所以一切皆聽從王振安排。
於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御駕親征的近五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從京城出發,一路直奔大同而來,到達大同後,大同鎮守太監郭敬知道王振把持朝政,於是把瓦刺軍刀鋒馬快,勇不可擋之利害,和明軍不堪一擊的訊息告訴王振後,這個膽小如鼠的王振立即打消了當初一戰成名,想當英雄的想法,還是先保住‘性’命要緊,於是他改變主意,只在大同住了一天,就催皇上班師回朝。
得知大軍馬上要班師回朝,大同都僉事郭登進言:“取到紫荊關回京可保無事。”本來這是一條非常好的撤軍路線,誰知該死的太監王振想借機使英宗皇帝幸其家,以炫耀鄉里,舍紫荊關而繞道向他的家鄉蔚縣出發。
途中又恐大軍過處毀了他家的莊稼,當大軍行至四十里時他又改變主意,向東改道宣化,從而延誤了近一天的時間,八月十日到達宣化後,瓦刺追兵趕到。恭順侯吳克忠和都督吳克勤兄弟倆負責斷後拒敵,因為經歷長途輾轉跋涉,人們早已經飢渴‘交’加,疲憊不堪,士氣極為低落,匆忙之間與士氣旺盛的瓦刺追兵‘交’戰,其結果可想而知,最後恭順侯吳克忠和都督吳克勤兄弟倆全部戰死沙場,所部全部潰散。
得知負責斷後的恭順侯吳克忠和都督吳克勤兄弟倆戰死沙場,英宗皇帝朱祁鎮、宦官王振大驚失‘色’,於是王振又派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明軍五萬,前去救援。朱勇、薛綬求戰心切,冒險進軍至鷂兒嶺,結果遭遇瓦刺伏兵,明軍猝不及防,最後全軍覆沒。
明將主帥薛綬戰到絃斷矢盡,仍用空弓抗擊敵軍,瓦刺軍惱怒他頑強抵抗,被俘後將他肢解而死。之後知道薛綬是‘蒙’古人,殺死他的瓦刺軍哭道:“此吾同類,亦勇健若此”(《明史·卷一百五十六·薛斌傳)。
英宗皇帝朱祁鎮和王振聽到兩軍相繼敗亡的訊息後,嚇得魂飛魄散,慌忙下令全軍馬上撤退。此時追擊的‘蒙’古瓦刺軍隊不過兩萬多人,而明軍雖然損失一部分,當時最少還有三十萬人,從人數上看,大明仍佔有絕對優勢,然而佔有優勢的一方竟然要奮力逃跑,這在中國歷史上實在是極為少見的咄咄怪事。
八月十四日王振指揮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