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衣冠正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蜀道天險,再險險不過人心。在德不在險,先秦名將吳起早作振聾發聵之言,但卻往往不為世道所重。

舊年李特率領流民入蜀,途徑劍閣時指點江山,頗有意氣風發、雄心激昂之態,大概應該不會想到,這句話在未來不久之後,同樣也會應在他的子孫身上。

這麼說也有幾分不準確,其實李特的直系子孫早在蜀道天險被攻破之前,便已經悉數死在了成國內訌之中。如今的漢主一系,早已經轉成了李特之弟李驤一脈。

但無論血脈傳承如何,最終結果都是類似。當大梁三路大軍各邁險途而會師於成都平原之際,傳承四十年的成漢國一如它的先輩,正式覆亡。

大概是蜀道天險給蜀人帶來的心理優勢實在太高,一旦蜀人發現這一優勢不再,頑抗的鬥志很快便告瓦解。

大梁王師出現在成都平原之後,再也沒有遭遇什麼像樣的抵抗,蜀軍先後卸甲歸降,漢主逃無可逃,只能在群臣陪同之下,素縞自縛、奉表載棺,於成都城南梁軍大營前向汝南王沈雲請降。

汝南王在諸將並眾虎賁陪同之下,於轅門外接過漢主李勢膝行奉上的請降國書,但卻並沒有如成漢群臣所設想那般,給予漢主李勢什麼禮遇安撫。

沈雲抽出佩劍,劍刃搭在戰戰兢兢的李勢頭頂,虎目環視一週後最終落在面前跪拜的李勢身上,朗聲說道:“爾曹夷醜,禮章不習,趁亂挑釁,竊我巴蜀,無懷中國存身之惠,反恃奸勇偷符僭命,亂邦害國,奴役黎民!大梁天子君恩浩蕩,未嘗無有仁念縱容,允爾改圖歸義,長惡不悛,自救猶可?王師臨此,城下陳兵,爾曹賊主亂臣,不拜於仁而伏於威,曝此醜態,可稱遂願?”

聽到這惡意滿滿且充滿譏誚的話,成漢君臣俱都面若死灰,心中縱有激怒,但見周遭大梁王師連營幾十裡,甲兵之盛摧人心魄,一時間也都不敢發聲反駁。誠如沈雲所言,他們君臣固執,一直等到王師大軍將成都團團圍住,才死心出降,本來就應該預料到會自取其辱。

一場受降之後,成漢君臣俱為王師監押,之後汝南王便率大軍正式進入了成都城,傳檄巴蜀各方正式宣告成漢的滅亡。

此時縱然還有什麼成漢孤直忠孽負隅頑抗,在得知國主李勢已經在成都請降之後,也都紛紛放棄了抵抗,前往大梁汝南王所劃定的受降區域繳械投降。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這首五代後蜀國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所著《述國亡詩》於後世流傳頗廣,但十四萬人齊解甲是真,更無一個是男兒則未必,這首詩其實挺王八蛋的。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你兩口子深宮奢靡、沒羞沒臊,鬧得天下皆知,亡國之際推不知?你不知誰又知?那些遠在戎途、不知成都宮門幾開的徵士難道就知?

亡國之際,孟昶曾經感慨溫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臨敵,不能為我東向放一箭。但其實他最大悲哀還不在於此,專寵賤婢十數載,帷內清白不能得,這才是他最值得恥笑的地方。

花蕊夫人因此述亡一詩,於後世多受文人舔狗稱頌,言其巾幗豪邁,見笑男兒。但其實說穿了,不過一個貪生怕死、不能全節的醜劣婦人罷了。

孟昶即便負於天下,不曾負此一人,即便不能手提三尺長劍上陣殺敵,難道不能半丈白綾自懸樑端?

貪生怕死,人之常情,這個婦人大凡有一二貞烈,回顧享恩之厚,也該稍念孟昶死後妻妾名節不汙。本身已經不能全節於此,哪裡來的臉去恥笑那十四萬人無一男兒?論及享恩深厚,只怕十四萬人不敵此一身!

對於大梁朝廷而言,平蜀是篤定之事,事後如何儘量保全蜀地元氣,並儘快讓蜀地歸治,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基本原則就是一罪兩懲、殺惡保民。

汝南王進入成都之後,隨著巴蜀各地次第歸降,連發數檄告示境中,一再重申漢主李勢的巴氐身份。

這一點其實很有必要,民眾們接受訊息的途徑其實非常有限且滯後,甚至在王師整編巴蜀降人的時候,有許多兵卒甚至反問漢主何以姓李而不姓劉?他們居然以為自己還在為蜀漢而戰!

這在資訊發達的後世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時下卻不是什麼新鮮事。漢主大概也樂得民眾們保持這種誤解,哪怕是在成都平原左近,仍然不乏民眾根本不知李氏國主竟然是巴氐身份。

王師一再申明李氏巴氐身份,自然不是心存善念,隨著巴蜀之間成漢甲士基本受降完畢,接下來汝南王便公佈了一樁令人震驚的軍令:於成都城外,就地斬殺漢主李勢!

仙俠小說推薦閱讀 More+
全職穿越者

全職穿越者

木允鋒
關於全職穿越者:浩蕩歷史長河,我自逆流而上,於華夏存亡之際,隻手挽天傾。第一站,1644年,魂穿已經掛進上吊繩的崇禎
仙俠 連載 33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