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劍飛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興勢力,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林子軒有點尷尬,他記得曾抄過一首叫做《雨巷》的詩歌,正是戴望術日後的成名作。
他找了地方和三人攀談,發現人生真是奇妙。
1923年,林子軒曾在上海大學教過一個學期的寫作課程,他離開之後,戴望術和施蟄寸在秋季進入上海大學求學,彼此就這樣錯過。
到了1925年,因為五卅慘案,上海大學被租界當局查封,兩人便轉入震旦大學學習。
他們在震旦大學碰到了杭州同鄉杜恆和臺灣人劉吶歐,因為大家的文學觀點和興趣相投,便組成了瓔珞社,創辦了《瓔珞》旬刊,發表一些詩歌和小說。
當然,雜誌的反響並不大,屬於自娛自樂的性質。
他們的文學觀點偏向於自由。
在上海大學的時候,曾經有位教師對戴望術說過這樣的話。
“青年人都應該投身戰場,拿起槍去戰鬥。詩歌是什麼?詩歌是炸彈,是號角,是旗幟。”
這點他們並不認同,他們認為文學就是文學,不應該和政治牽涉到一起,不能成為宣傳的工具,而應該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這種觀點和徐至摩所追求的自由主義還不相同,他們追求的是更為純粹的自由。
在上海文壇,有鴛鴦蝴蝶派這種舊派作家,有創造社的革命文學,還有文學研究會的現實主義寫作主張等等。
林子軒是上海文壇的代表人物,提倡文學的百花齊放,他的作品風格各異,中西雜糅。
這讓戴望術等人覺得林子軒的文學風格極為自由,正是他們所追求的道路。
他們想要寫出不同於以往的文章,既不是舊小說,也不是革命文學,而是展現這個時代,表達自己思想的新小說。
然而,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文學主張,後來和魯訊為首的左翼作家聯盟發生了一場有關“第三種人”的論戰。
林子軒看著這三人,覺得任何文學派別都是在機緣巧合之下促成的。
加上那位不在場的劉吶歐,幾位年輕的文學青年聚集在震旦大學,互相影響,互相學習。
沒有人想到他們後來成為了中國新感覺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也是海派文學的重要一員。
他們的作品採用現代主義的寫作手法展現了上海這座大都市的躁動和浮華。
在對都市中男女感情和生活的描述上別具一格。
有別於老社的平民角度、京派對都市的反感與仇視態度、左翼的理性心態,新感覺派給新文學提供了對於城市的更加新穎和深刻的理解方式。
這個時候,他們才剛剛起步。
對於這樣未來大有作為的文學青年,林子軒自然極力拉攏,但也知道拔苗助長的壞處。
所以,他只是給予了少許的幫助,為這些人提供一個成長的平臺。(未完待續。)
第三百四十三章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林子軒看到妹妹來找他就有些頭疼。
林曉玲回國一個多月的時間了,剛開始倒是閤家歡喜,畢竟女兒兩年沒有回來,自然要好好的慶祝一番。
但隨著相親次數的增加,家裡是愈發的不得安寧。
林家在上海灘是有臉面的家族,為女兒選擇的相親物件也是門當戶對。
不是書香門第,就是豪門之家,即便比不上上海灘的頂級家族,也擁有不小的財富。
林曉玲卻一概給拒絕了,不是嫌棄那些人太過保守,就是說他們沒有志向。
這正是喜歡一個人不需要理由,拒絕一個人卻可以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
一次兩次還可以理解,次數多了林家也不好交代。
要是傳出林家眼界太高的風評,對林家的聲譽會有影響。
於是,家裡開始吵鬧起來,林子軒只好四處避難,不願意回家。
好在前些日子林曉玲安分下來,想要做點事情,她選擇了一個研究課題,那就是用西方的新聞理論系統的闡述中國新聞行業的歷史。
林子軒一聽就愣住了,你的心也太大了吧。
他從事新聞行業,知道這件事的困難程度,歷史哪裡有那麼好寫,如果只是泛泛而談,倒沒有什麼,想要深入挖掘,詳盡敘述可不容易。
1815年,中國第一份近代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問世,由英國傳教士創辦。
這是世界上第一份以華人為物件的中文近代報刊。被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