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總也想起和鍾臂角力的事,希望讓它向後轉,可是辦不到,於是我醉酒,然後痛下決心:一定要把一年當兩年用,把二十四小時當四十八小時來用。
想起去年的過年,我吃過年夜飯,在書房裡走來走去,想找一本書看,不知道為什麼隨手拿起一本佛經,讀到了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其中有一段講到〃渴愛〃的,竟與過年的心情冥然相合。它說渴愛有三,一是欲愛,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有愛,是生與存的渴求;三是無有愛,是不再存在的渴求。我覺得二十歲以前過年是前兩者,二十歲以後是第三者。
那本佛經裡當然也講到〃涅盤〃,它不用吉祥,善良、安全、清淨、皈依、彼岸、和平、寧靜來正面說涅盤,而說了一句〃斷愛近涅盤〃。這是何等的境界,一個人能隨時隨地斷絕自己的渴愛,絕處逢生,涅盤自然就在眼前,舊年換新恐怕也是一種斷愛吧。
釋迦牟尼說法時,曾舉了一個譬喻來講〃斷愛〃,他說:〃有人在旅行時遇到一片大水,這邊岸上充滿危機,水的對岸則安全無險,他想:'此水甚大,此岸危機重重,彼岸則無險,無船可渡,無橋可行,我不免採集草木枝葉,自做一筏,當得安登彼岸。'於是那人採集草木枝葉做了一隻木筏,靠著木筏,他安然抵達對岸,他就想:'此筏對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將它頂在頭上,或負於背上,隨我所之。'〃
舉了這個例子以後,釋迦牟尼指出這人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他不能斷受,那麼他應該如何處置呢?佛陀說:〃應該將筏拖到沙灘,或停泊某處,由它浮著,然後繼續行程,不問何之。因為筏是用來濟渡的,不是用來揹負的,世人呀!你們應該明白好的東西尚應捨棄,何況是不好的東西呢?〃
由於讀了那本佛經,竟使我今年的整個想法部改變了,也使我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因為敢於割捨,而有了一些比較可見的成績,過年何嘗不如此,年好年壞都無所謂,有所謂的是要勇於斷受,使我們有情的命身,在新的起始發散最大的光芒。
涅盤真的不遠,如果能在年節時候,少一點懷念,少一點憶舊,少一點追悔,少一點婆婆媽媽,那麼穿過峭壁、踩過水勢,開闊的天空就在眼前了。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日
雪中芭蕉
王維有一幅畫《雪中芭蕉》,是中國繪畫史裡爭論極多的一幅畫,他在大雪裡畫了一株翠綠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則又是南方熱帶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裡不死呢?〃這就是歷來畫論所爭執的重心,像《漁洋詩話》說他:〃只取遠神,不拘細節。〃沈括的《夢溪筆談》引用張彥遠的話說他:〃王維畫物,不問四時,桃杏蓉蓮,同畫一景。〃
但是後代喜歡王維的人替他辯護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覺寮雜記》說:〃右丞不誤,嶺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紅蕉方開花,知前輩不苟。〃明朝俞弁的《山樵暇語》談到這件事,也說都督郭鋐在廣西:〃親見雪中芭蕉,雪後亦不壞也。〃明朝的王肯堂《鬱岡齋筆麈》為了替王維辯護,舉了兩個例子,一是粱朝詩人徐摛好一首詩:〃拔殘心於孤翠,植晚玩於冬餘。枝橫風而色碎,葉漬雪而傍孤〃來證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陸文裕宿建陽公館時〃閩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橫映粉牆,盛開紅花,名美人蕉,乃知冒著雪花,蓋實境也。〃
這原來是很有力的證據,說明閩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又翻案,意見與明朝謝肇淛的《文海披沙》一樣,認為〃如右丞雪中芭蕉,雖閩廣有之,然右丞關中極雪之地,豈容有此耶?〃謝肇淛並由此提出一個論點,說:〃作畫如作詩文,少不檢點,便有紙漏。……畫昭君而有帷帽,畫二疏而有芒躍,畫陶母剪髮而手戴金馴,畫漢高祖過沛而有僧,畫鬥牛而尾舉,畫飛雁而頭足俱展,畫擲骰而張口呼六,皆為識者所指摘,終為白壁之暇。〃期期認為不論是作什麼畫,都要完全追求寫實,包括環境,歷史,甚至地理等等因素。
我整理了這些對王維一幅畫的諸多討論,每個人講的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維早就逝去了,否則可以起之於地下,問他為什麼在雪中畫了一株芭蕉,引起這麼多人的爭辯和煩惱。
我推想王維在作這幅畫時,可能並沒有那麼嚴肅的想法,他只是作畫罷了,在現實世界裡,也許〃雪〃和〃芭蕉〃真是不能並存的,但是畫裡為什麼不可以呢?
記得《傳燈錄》記載過一則禪話:六源律師問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飢來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