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時間的真正形象並不是角度,而是存在於角度中的“角體積”。現在我們就來專門討論這個問題,首先從時鐘談起:
我們知道,不同時鐘上的錶盤面積大小各不相同,但所有時鐘錶盤面積中存在的角度卻完全相等,都是三百六十度。當時針在盤面上轉動了一週時,我們說時針走過了十二小時的時間,同時也可以說時針轉動了三百六十度角,這說明錶盤上的十二小時單位正好等於三百六十度角,而錶盤上的一小時單位也正好等於三十度角。由此看來,小時的概念並非長度單位,而實際上代表著角度單位,小時和角度兩者之間是可以換算的。換句話說,所謂一小時實際上就是錶盤上三十度角的代名詞;反之,錶盤上三十度角也正好相當於一小時。
一定有人會問:既然你說“小時”不是時間單位而只能做為角度單位,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小時時間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仍以時鐘為例進行說明。
在錶盤上,如果時針轉動了三十度角我們就會說時針走過了一小時時間,這就好比錶盤上的一條半徑掃過了三十度夾角中的角面積;如果時針轉動了三百六十度角,就等於這條半徑掃過了錶盤周角中的圓面積。我們說:無論是三十度夾角中的角面積還是三百六十度周角中的圓面積就是體現在“時鐘”裡的時間,換句話說:在“時鐘”裡,時間的形象直觀地體現為面積單位,所謂“一小時時間”就是錶盤上三十度夾角中的角面積,“十二小時時間”就是錶盤上週角中的圓面積。
現在我們知道了,在“時鐘”裡小時的概念原來是指角度單位,而所謂的時間不過是體現在角度中的面積,因此,我們再也不應該說:時間有多長?而只能問:時間有多大?時間的單位既不能用秒來表示,也不應該用米表示,最多隻能用平方米表示。
說到這裡你感覺吃驚嗎?請不要急於反駁我。一切時鐘上的錶盤面積和刻度都是不動的,它代表著靜止的時間,一切時鐘上的錶針都是運動的,它們代表著運動的物體,這說明物體只能在靜止的時間中走動。當某個時鐘上的錶針停止轉動時,我們不能說時鐘裡的“時間”停止了,因為代表時間面積的錶盤和刻度本來就是不動的,我們只能說運動的錶針在時間中停止了。這個意思是說——時間本身是從來不動的,時間是靜止的。
在“時鐘”裡,時針就象運動的物體,只能在時間面積中透過,時間是物體運動掃過的面積而不是走過的距離長度,在所有的錶盤上都不能體現出時間線段的長短,而只能體現出時間面積的大小。一定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如果把錶盤上的時針看成是由無數個質點組成的半徑,這樣每一個質點掠過的弧線就是一條時間線段,它就可以用長度單位米來表示,時間還會體現為長度。我們承認,所有面積最終都是由線段疊加而成的,但是任何線段即使再細也會具有一定的寬度,從本質上講仍然可以被看成是一個面積單位。同理,在錶盤上移動的質點即使再小也應該被視為一段半徑,它在轉動中所留下的痕跡必然是由長度和寬度構成的面積,所以我們說:在錶盤上時間的形象只能體現為面積,而不是長度。單一的長度單位不能唯一地確定面積的大小。
透過以上的分析肯定會給人一種錯覺,似乎時間真的就是面積單位,其實這種理解也是不對的。事實上;我們在前面所說的“時間”不過都是時鐘裡的時間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時間。真正意義上的時間既不是長度單位,也不是面積單位,而只能是體積單位。
我們知道,所有時鐘最早都是根據地球的自轉原理而設定的,地球才是真正的標準鍾。一切時鐘都應該被看成是地球鐘的投影,時間在這個投影平面上只能表現出面積的特徵,而在地球鍾裡,時間的真正形象必然體現為體積
地球自轉一週同樣等於走過三百六十度角,但地球轉動一週並不等於走過了十二小時單位,而是被規定為二十四小時單位,這樣地球鐘上的一小時單位就應該等於球體中的十五度夾角。這就是說:在地球鍾裡,一小時就是十五度夾角的代名詞。與時鐘不同,地球鐘上的一小時單位裡的“時間”並不是兩條半徑夾角之間的角面積,而是垂直於地軸上的兩扇半圓面積夾角之間的角體積,這就象我們把一個西瓜均勻地切割成二十四塊,每一塊西瓜的形狀就類似於一小時單位中角體積的形狀。如果把二十四塊角體積看成是一個整體,它就是地球鍾周角中存在的球體積,這個球體積就是地球鍾自轉運動所佔據的時間體積,它的大小可根據地球半徑長度和球體積公式求出。地球自轉運動所佔據的時間體積與地球質量所佔據的空間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