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4/4頁)
愛之冰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在東京與京都兩地的臺灣學生。當志願兵制開始實施後,臺灣總督府派人去拜訪學生在臺灣的父母,並強迫學生父母簽下“同意書”,同意其子弟當“志願兵”,奉獻給天皇陛下。總督府的高階官員隨後帶著這些同意書,到東京與京都的學生宿舍,召集學生“志願”當兵,並且要求學生在自願書上簽名,簽完名後,還要用小刀切破手指,蓋上血印,稱為“血判”。很多學生,當場哭了起來,剛好被日本報紙拿來大做文章。例如《朝日新聞》的報道,寫到志願參軍的學生感動之餘,有人當場流淚,傳為“愛國美談”。
(2)受到皇民化教育的深耕,身份認同上將自己視為日本人,認為參加志願兵是愛國的表現,是“最高的榮譽”。
(3)地方官員為了爭取成績,在地方上鼓吹青年申請參加志願軍。許多人事實上知道自己並不會被錄取(錄取前日方會先做家庭背景調查,通曉日語,在校學習成績好,操行分數高,體格良好者才會被選出),許多申請志願者,僅僅是為了敷衍應付,並且在軍國主義的殖民地大環境下,周遭的氣氛也迫使許多人非表態不可。
(4)大多數人在生活困難、謀生日艱、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從軍確實是一條生路,吸引許多窮困的臺灣子弟去當日本兵。
手上有一本《臺灣日兵查訪專輯》,在近一百三十位訪談的志願兵裡,絕大部分是從事軍夫或翻譯的工作。
軍籍的地點多半是在東南亞的島嶼:新幾內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帝汶等地。
他們提到當時臺灣一般工資一個月約15圓日幣,而當兵的待遇一個月約30圓日幣,另外在臺灣的父母可以再領取100圓日幣。
這樣的待遇確實使許多人在資源吃緊的時代選擇從軍。
其中一位在戰時到海南島挖淨水廠池子的軍夫提到,戰敗後中國政府在海南島三亞港集結接收,情感上因為恨透了日本人,也連帶對臺灣人任意毆打羞辱。
另一名志願兵回憶,到廣州沒多久,日本就宣佈投降,來自臺灣包括軍屬共兩千人,被集中送到珠江邊的臺籍兵官集訓總隊。他們把武器上的*符號磨掉,槍支清洗乾淨後交給國軍。在集訓隊裡,身上還穿著日本軍服,只是頭上換成青天白日國徽的帽子,返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