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性行為。以為日使一到,朝鮮王即派使來日稱臣。
對馬藩藩主為完成任務,在朝鮮國王面前對豐臣秀吉的說法進行了技術性處理,最終朝鮮以十分模糊的“報聘”名義遣使赴日。
公元1590年春天,朝鮮使臣京都,但是豐臣秀吉直到八個月後才予以召見。朝鮮使臣呈上朝鮮國書,祝賀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並希望兩國敦睦修好。
豐臣秀吉的反應讓朝鮮使者大吃一驚。
臣秀吉在回覆朝鮮的國書表示他有意於次年(1592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國,並要求朝鮮予以協助。
朝鮮國王看到豐臣秀吉國書後感到事態嚴重,一邊向宗主國明朝中央政府報告,一邊作書責問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早年的“偉大理想”之所以這麼快就付諸實施,與其面臨的現實局面也是分不開的。
戰國大名由於處於相互競爭的政治氛圍中,往往比較重視本藩、本地商業發展,這是日本版的“重商主義”時代。到了豐臣秀吉四處擴張的時代,其背後更有京都富商的大力支援,他們依靠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其統一戰爭提供軍費和物資。反過來,豐臣秀吉為其提供貿易渠道、經營渠道和保護政策。這種政、商緊密結合的方式,不僅影響到後來的德川幕府,而且成為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著力推動的崛起模式,是迄今仍在日本政治中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政商”的雛形。
隨著商人資本的擴大,與日本國內市場需求有限的現實形成矛盾。
元、明時代“倭寇”在中國、朝鮮沿海的興起,即是這種商貿擴張需求的扭曲表達。而長期活動於九州、博多等港口城市的商人尤其希望重啟中斷已久的對大陸“勘合貿易”。對於這一需求,豐臣秀吉給予大力支援,簽發出許多國際貿易特許證件——“朱印狀”,上面詳細登記許可貿易專案和出發日期等資料。一艘艘“朱印船”從日本港口出發,跨海奔赴中國大陸以及南洋諸島從事國際貿易。
在和葡萄牙等歐洲新興國家接觸之時,豐臣秀吉已經意識到來自南洋的軍事和商業壓力——這一點也是他企圖拓土朝鮮和中國,爭取更大生存空間的一個因素。可以把這種思路視為近代日本“失之歐美,取於亞洲”的最早版本。
此外,豐臣秀吉急於進行海外擴張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即藉助對外戰爭削弱國內諸大名實力。戰時成長起來的大批好勇鬥狠的武士,在和平時代將毫無用武之地,一旦他們跌入貧困境地或淪為浪人,必然會成為日本社會新的不穩定因素。
本來豐臣秀吉的直轄領地就不佔太大優勢,如果地方大名建立起同盟關係,豐臣秀吉將在政治和軍事上處於雙重劣勢。實施對外戰爭,不僅可以滿足地方大名對土地的佔有慾望,而且如果戰爭成功,可以就此強化豐臣家族的壓倒性強權統治;即便戰爭失敗,仍可以消耗掉大名們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各據一方政治影響力。
一 日本特色的改朝換代(5)
對豐臣秀吉的這種一箭雙鵰之舉,多謀武勇的大名們也都心領神會,其中一部分對戰爭前途存在著極大的樂觀,躍躍欲試;一部分在國內戰爭中被步步蠶食,希望透過對外戰爭獲得彌補。也有一小部分竭力逃避,對戰爭前景並不看好。德川家康、伊達政宗便是這類大名的代表性人物。
德川家康成功儲存了自身實力,這就為他日後在日本政壇的迅速崛起奠定了軍事基礎。
伊達政宗作為另一名地方實力派,曾經是領地達百萬石的大名,擁有的版圖非常龐大。
在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出兵*政敵之時,曾下令伊達家出兵配合,但是伊達政宗多方推託,遲遲按兵不動。豐臣秀吉盛怒之下,計劃將其剿滅處死。伊達政宗順勢而變,全軍著白甲臨戰,為豐臣秀吉衝鋒陷陣,以表順服,雖然出兵有功,但功過相抵,還是被豐臣秀吉削去一部分領地。第二年,由於被告謀反,伊達政宗雖然親自面見豐臣秀吉進行解釋,但封地還是被削弱至五十八萬石。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命令伊達政宗派兵三千出征朝鮮,伊達政宗仍是在百般推託下才成行,公元1595年獲准回日本。他沒有參與“慶長之役”,即第二次侵朝戰爭。豐臣秀吉死後,伊達政宗與德川家康結下姻親關係。
以上的所有因素都只是促因之一,是豐臣秀吉發動對外戰爭的可能性動力。而武家政權即軍事政權特質再加上“神國”思想,才是豐臣秀吉發兵朝鮮的根本原因。武士政權無止境的“領主擴張”慾望與“神國日本”相雜糅,這一點與近代日本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