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書之外,還透過各種渠道在宮廷內外進行多方遊說,他們帶著厚禮,不厭其煩地來到內閣輔臣、各部尚書、朝廷御史甚至受到皇帝寵幸的宦官的府邸。他們甚至明確表示,朝鮮願意內附於明朝,成為天朝直屬領土——只要北京能出兵,什麼條件都答應。
對明朝的求援甚至不限於對北京進行公關,朝鮮使節李德馨屢次上書遼東巡撫郝傑,在其門前日夜痛哭。
大明朝廷內部對此事的反應是不一致的。
有一部分人的反應很詭異,他們覺得有點不敢相信。根據朝鮮史書《宣祖實錄》記載,明朝方面曾有人質詢:貴國素來為海東強國,為何突然失陷於倭賊?
之所以說此類反應頗為“詭異”,是因為好像這些人根本沒聽說過前一年朝鮮國王已經嚮明朝彙報了豐臣秀吉的出兵意圖,眼前的戰爭對於他們來說就像突然從天上掉下來一樣。由此可見,明朝政府真的沒有把前一年的情報當成一回事。另一方面,也說明即使是大明精英階層,也對日本所知甚少。
也有人提出這樣的疑惑:貴國既然求援,為何不曾提及具體幾月幾日、哪道淪陷、經歷過哪次戰役、損失了多少兵力?
這種質問讓朝鮮國王與大臣大為驚懼,恐怕明朝懷疑本國與日本同謀,試圖假借嚮明朝求援引誘明軍入朝。在中國方面,確實有在日華商聽說到這種說法,並迅速密報北京。
今天來看,這很可能是日本投出的一顆煙霧彈,試圖挑撥戰時中、朝關係。
朝鮮國王為讓明朝耐心釋疑,除了反覆派出使臣外,還將日本威脅朝鮮的書信原件轉呈給明朝,以示朝鮮確實瀕臨險境、絕無二心。
明朝兵部尚書石星慎重起見,安排多方調查,以印證義州流亡者實為朝鮮國王,並且對日本的兵力做了初步瞭解。
石星上奏萬曆皇帝,言明日本侵朝“情形已真”,並且認為聲東擊西是“倭奴故態”,日本“分道入犯,難免必無”,建議中國沿海一帶加強軍事防禦。
是否出兵朝鮮?在明朝大臣中也有兩種截然對立的意見。
兵科給事中許弘綱認為,宗主國對於藩屬國的義務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作為藩國,朝鮮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淪喪國土千萬裡,不僅沒起到屏藩作用,反而要把宗主國拖入戰爭。明朝花如此大力氣去支援出來的應該是一個雄雄強藩,而不該是像蘆葦蓆子一樣不堪一擊的屏風。
除了理論層面的爭議,當時明朝西北邊境的寧夏李拜父子正起兵反叛。早在1592年4月,明朝政府派出李如松,從遼東和北京一帶抽調大量兵力趕赴西北*叛亂,而戰事到這時還未結束。這就使得明朝再派兵力赴朝頗感被動。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三 日軍攻陷朝鮮“三都”(5)
另外,當年侵犯中國沿海的倭寇的兇殘頑強,明朝君臣也是十分了解的。而如今侵朝日軍全都是日本正規軍,戰力遠非當年倭寇可比。明朝一旦出兵,必然要付出巨大代價。
但越來越多的大臣們開始清醒地認識到日本的巨大野心所在,建議採取積極應對措施。
山西道御史彭好古認為:日本傾全國之力,發勁悍之兵,其最終目的是侵略中國。之所以日本先攻朝鮮,是為掃清後顧之憂。所以,中國應及早出兵朝鮮。御倭大計,可有上中下三策:迎敵於外,不使日軍入中國之境,為上策;拒之於沿海,毋使深入內地,為中策;等到日軍推進至天津、淮陽之間,而後御之,就是失策。
而呂坤則更對戰爭局勢進行了全面分析,也認為應該及早出兵:倘若日本攻陷朝鮮全境,借朝鮮之眾為己所用,依靠朝鮮土地解決軍隊後勤補給問題,窺伺我天朝,日軍進則可以斷我漕運,佔據通州糧倉,這就等於絕我糧餉來源;日軍退則可以經營全州、慶州,據守平壤,而窺我遼東,不及一年,京師坐困,此國家之大憂。今天我天朝與朝鮮合力,則我有兩倍之力對付日本;日本佔盡朝鮮國土,則日本就擁有兩倍之力,就大大損耗我方軍力。朝鮮一失,事態必然惡化。與其抗爭於朝鮮全境淪陷之後,不如救援於前。今日朝鮮危在旦夕,而我方進行籌備需要數月甚至一年時間,希望皇帝陛下能早決大計,並傾全力支援我軍赴朝東征。
宋應昌的上疏也頗具說服力:“(日本)圖朝鮮,意在中國。我救朝鮮,不止為屬國。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於泰山。”
最終,萬曆皇帝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決定採納主戰派的意見,出兵東征“抗日援朝”。
明朝最終出兵朝鮮,不僅具有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