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建的舞臺上,流傳一千六百多年,自東晉末年開始,至宋以後完善的《梁祝》正在表演,而在表演的同時,卻加上了旁白,這不是畫舌添足,而是闡述著封建儒家思維,對人們的禁錮。這是李泰特意要求加的,很顯然,這次原本十分美滿的宴會,算是徹底泡湯了,不管是李世民,還是其他大臣,皆臉色不大自然,
不少功勳子弟,王孫公子,還有那些個無拘無束的公主們,則完全被劇中清節所吸引,這裡面尤其以李漱為代表。
看到年輕一輩的表現,李泰不禁暗笑,就是要的這個效果,那一部分不肖功勳之後,尤其是願意透過幫助自己上位,將那些老功臣拉下來,再掌握權力的年輕一代,都不是笨人,透過此事,定能很輕易把握到自己的想法。
這雖然看似僅是表達對士族的不滿,但也有提醒眾人,功勳也是此例,官僚又如何,他李泰一樣敢得罪,至於原因?嘿嘿,等下若是說出來,怕是能令士族更快地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呢!但是,真要講出些論斷來,那麼,所有的上層社會,必將發生一次動亂,這對歷史亦沒什麼好處,頭疼啊
終於,等話劇結束,李世民單獨招李泰問話,“青雀,你此為何意?怎麼會如此莽撞,這不是坦白了表示對士族的不滿嗎?況且,你得罪的,也不僅僅是士族吧?”李世民龍目緊盯著李泰,看他如何回答。
李泰無所謂地聳聳肩,將這士族與科舉出生的庶族相沖突所帶來的後果闡述一遍,果然,聽得李世民大皺眉頭,半晌,方才嘆氣,“唉,看來,的確是朕疏忽了,幸好青雀你提及,否則,後患無窮啊”
沉吟好一會,李世民抬頭,苦笑地問,“青雀,你的意思,莫非是,徹底消滅高門士族,還是不舉行科舉?”
李泰一聽,也無語了,心理大罵自己欠缺考慮,但事已至此,無可選擇了。
科舉制在當時的先進無可質疑。但唐朝士、庶兩個階級之間的黨爭,是各自為了維護本階層利益進行的你死我活的鬥爭。從私人得失到不惜犧牲國家民族利益,不遺餘力的排斥打擊對方。皇帝利用科舉出身的庶族官僚,與藐視皇權的門閥士族爭奪統治權。唐朝黨爭的結果對中國歷史程序影響之大,完全超過了歷史教科書的定論。它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程序,影響了以後的一千多年。高門士族在皇權和農民起義的雙重打擊下,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科舉出身的庶族成為國家官僚的唯一支柱。
而後建立的歷代王朝,面對沒有對立制約方、一枝獨秀的科舉新貴,為了維護其統治,本能的開始極力控制人們的思想。迎合皇權思想的理學在宋朝興起,在皇權的極力支援下,理學成為儒學的正統解釋。到明朝開始以朱熹註解的《四書》為科舉的標準答案,極大的禁錮了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同時,科舉的受益者,為了鞏固本階層的地位,將科舉以外的一切都斥為微末下流。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上層思想的封閉,以及底層被現實利益所吸引,百姓趨之若騖。這些共同導致了中國從宋以後逐漸失去了對外軍事、經濟、文化上的張力,逐步被西方超過。可見;唐朝黨爭導致了士族的消亡;科舉的確立。而科舉的興盛;又導致了以後中華文明在思想上的禁錮。這種封閉禁錮一直延續到近代的中國。
………【第十二章 改革的必要】………
儒家文化起於農業社會銅器工具向鐵器工具的過渡時期,當時正值春秋戰國的混亂時期,百家爭鳴,儒家文化並不被當時的群雄看好,確實也無助於兼併統一天下,可見儒家文化並不是一個強國的文化。秦統一中國,更是認為儒家文化百無一用。直到秦滅亡,漢朝皇帝才明白儒家文化雖不可以打天下,卻可利於治天下。這從董仲舒的言行中也能看出。董仲舒在戰爭時期向劉邦推薦的都是一介武夫,到統一天下以後推薦的都是儒生。儒家雖然利於樹立皇帝的權威,但文景之治最多采用的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政策,從而使漢朝逐漸恢復元氣。這時的漢人受儒家的馴化還不徹底,特別是民間,還有幾分血性,可以和匈奴打個平手。
唐朝的文化是開放多元的,兼收幷蓄成就了它的輝煌。佛教在當時也很興盛,要不然也不會有唐玄奘到西方取經的事情發生。從韓愈起一批文人把儒學發揚光大。唐朝的興盛在於它的疆域廣,周圍沒有可以匹敵的外族入侵,而同樣疆域很廣的明朝就沒有唐朝這麼幸運了。
把儒學推向**的是宋朝,程朱理學完全具備了驢之象,一是倔:撞倒南牆也不回頭,“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二是蠢:提倡愚忠,不堅持真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