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衝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衝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湯有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三沸。銚緣湧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第四:沖茶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如用蓋甌,衝一角,然後再衝各角,可同樣忌直衝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衝低灑”是也。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衝,目的在於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第五:刮沫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位(沖水過多,溢位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第六:淋罐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衝去壺外茶沫。
第七:燙杯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衝功夫茶中的功夫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功夫茶後說,功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衝共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衝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功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讚歎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裡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第八:灑茶几經數度功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衝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第一衝留一點,二三衝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裡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小子新人新書,若是各位大大覺的不錯,請幫忙推薦下,謝謝
………【第七章 中國製茶史(上)】………
茶,興於唐代而盛於宋。尤其是上唐以後,茶始有其字。特別是中唐大曆年間,中國茶史上發生了一件劃時代的大事,那是被奉為“茶神”的陸羽所撰的《茶以》間世。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茶書專著。它全面總結了唐以前茶葉的生產、製造,介紹了茶具的製作、使用、烹茶的技藝、要求,對各地名茶作了比較分析,以歷代的茶事作了輯錄,從而第一次將飲茶當作一個藝術過程來看待,開拓了茶文化的新領域、新境界。這無疑在茶史上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式著作。
造茶、選茶、炙茶、煮茶、飲茶,乃至茶器、茶具、煎茶的火、煎茶的水,無一不求精求工,講究分寸,講究適度,一絲不能亂,一步不能錯,內心要平靜,意念要集中,動作要協調,而飲茶人在這個過程中,自然針對陶冶情操、平和心境,達到自我修養、精行儉德的境地。貫穿於陸羽倡導的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儒家觀念。
“若是開設茶館,對茶文化進行革命,那這對那一大幫子自喻為儒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