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3/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士擔心鍋裡的水燒乾了,微微揭開一點鍋蓋,正要往裡看看,忽聽“嘣”的一聲,那小孩鑽出來就逃得沒影了。
老道士正好抱著一個藥罐子趕回來,見其情形,忙帶著徒弟追出門外,結果遍尋無蹤,只得揮淚長嘆:“蠢徒兒,你壞我大事了!我居此深山數年,就為了這株千年人參,如果合藥服食,能得長生。看來也是我命中福分不夠,昇仙無望。不過那鍋裡的湯水和小孩的衣服,都還留著,煉成丹藥吃下去,也可得上壽,而且百病不生。”說完,師徒兩個趕緊回到殿中。
可當他們回來尋找衣服的時侯,發現已失其所在,而鍋中的水,卻早被一條禿毛野狗喝得涓滴無存了,老道士大失所望,一病不起鬱鬱而終。那條野狗則遍體生出黑毛,細潤光亮絕倫,從此入山不返。山上只剩下了那個小道士,守著空蕩蕩的祖師殿,後來他窮困潦倒,無以為計,便被迫落草為寇當土匪去了。
第三章 雲中古都 桃杯
據聞明清之時,在現在的東北長春一帶,有一個姓韓的道人。此人本出生在一個衣冠之家,後來曾任當地的捕官一職。在他中年的時候,曾遇到過一奇人,兩人見面甚是投緣,便終日吃住在一起,好似親兄弟一般。那奇人每日為其講經說道,足有月餘,後來他毅然辭去官職,投身道家,專心修道。
有一年秋末時分,剛剛下過一場秋雨,韓道人獨自一人行於山間,忽見山下河流之中有一片大葉順流而下,韓道人起初還沒有太過在意,但隨即從河流上游處又漂來數片大葉,而且幾片葉子之間有一大桃,個頭好似鼎般大小。漂流而下之時,正巧被河中礁石擋住,卡在河邊不遠處。韓道人見狀,加快腳步跑到河邊,慢慢地將大桃抱上了岸來。他抱著大桃仔細觀看,桃子表面柔軟紅潤,而且桃香撲鼻,沁人心脾,絕不是一般人所能常見的。韓道人知道這桃乃是世間罕有之物,轉頭撈起一片河中大葉,將桃包好後抱在懷裡,準備上山拜祭了祖師再行食用。
道人揣了桃子爬到山頂一高絕處,將大桃擺放在一個正中位置,拜祭了一番後,便用刀將其切開,取出桃核,把桃核一分為二後拿出核仁放入嘴中吞下,核仁入口時,韓道人頓時感覺味道猶如酥蜜一樣甘甜美味。他又看那兩半的桃核,每一半都好像酒杯一樣,而且其量足有一勺許。於是韓道人收拾好剩下的桃肉,拿著兩半的桃核下山回到了自己的住處,自此後每日他都以此桃充飢。後來吃完桃肉後,韓道人常年吸風飲露,或是辟穀,最多吃些野果,再也沒碰過五穀雜糧,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樣貌仍像四十歲的人一樣年輕。
其間,韓道人用那兩片桃杯飲用山泉之時,杯中有了泉水,桃核即刻變得紅潤如新,好像剛剛從桃中取出時一樣,酒中也帶著一股濃濃的桃香,甚是驚奇。後來,這一對桃杯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八十年代的時候,東北長春的一戶尹姓人家中,便有這麼一對桃杯,用之盛酒,普通的燒鍋也勝於陳年佳釀,據說這曾是大內皇宮裡的物件,至於是不是韓道人所用的那一對桃杯,那就無法考證了。
第三章 雲中古都 魚行祖師
天津菜的前身是魯菜,尤以河海兩鮮見長,當年天津衛的魚蝦產業,被稱做魚蝦行,後來規模逐漸擴大,慢慢的演變成為海貨行。吃這碗飯的人,都習慣供奉一個祖師爺。據說海貨行祖師姓張,但名字已經失傳了,此行業裡的人都稱呼他為“邋遢張”。要說起這邋遢張的來歷,那可就話長了,而且極富民間傳說色彩。
話說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時候,邋遢張還是一介庶民,每天他都會在當時天津城北門外一個叫樂壺洞的集市售賣魚蝦,但收入甚是微薄,只不過勉強維持生計。這是因為邋遢張為人懶散,每天到市集的時間都特別晚,等別的商戶都已經賣完了自己的貨物,他才姍姍趕到,所以他的魚蝦總是賣得很少,賺來的錢也只夠下次進貨之用,於是悄然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早點起來入市賣貨。
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凍,邋遢張還沒等天亮,就早早起來趕到了市集上面,到市集後,他發現市集上一個人都沒有,才後悔自己起得太早了。無奈之下,他只好放下手中的擔子,等待天明開市。就在這時候,忽然發現在不遠處有一人躺在地上,邋遢張以為是具路倒屍,就點了一盞風燈,壯著膽子走過去,上前一看,原來是位老者,還帶著些許活氣,好像很快就要被凍死了。
邋遢張見狀,立刻把老者背到北大關橋下,生起一堆火,藉著橋洞子躲避寒風。那老者便漸漸甦醒,知道原來是這邋遢張救了自己,就從身上拿出了一顆紅丸相贈,以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