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色紀念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幾天趙澤君忙得腳不沾地,白天要上課,偶爾抽個空翹半天課,總算把各方面都處理妥當。
就這幾天時間,高崗村的又塌了三棟房子,一個孤老頭,兩對老夫妻,住進了二層小樓。
年輕人有力氣和精力去加固房屋,這些老年人在天災面前幾乎沒有任何反抗的力量,只能聽天由命。
高崗村的民風有純樸的一面,同時也有讓趙澤君很厭惡的一面,貧窮無知是這裡的主旋律,在暴雨到來的第一時間,很大一部分高崗村年輕人想到的是加固自己家的房屋,而至父母於不顧。
這種現象在已經結婚的年輕人當中尤為突出,住在小樓裡的一對老夫妻,兩個兒子的住處距離他們的房子不到一百米,大雨到來的時候,卻一個都沒來管他們,直到他們的房子塌了,住進小樓後,兩個人才露面,說了幾句感謝的話,帶了床被褥,留了五分鐘就先後閃人。
趙澤君來二層小樓的時候,兩個組的人幾乎都出去幫忙了,幾個老太太在二樓走廊上洗衣服,這幾天只要出門,回來肯定就是一身泥。
老人年紀大,沒什麼文化,也不會說太感人的話,見到趙澤君,就拉著他的手一個勁地說謝謝。
“還有人在家沒?趕快來一個!前面小腳老太太家都快成海了!”
聽到樓下有人叫,趙澤君拿這個臉盆就衝下去,“我在我在……”
就在趙澤君忙於救災的時候,高崗村受災事件,在網路上也開始飛快的發酵。
2002年網路的傳播力量遠遠不如後世,正常情況下,一條新聞一夜間舉國皆知的情況很罕見。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主要是大城市裡的網民的,或多或少的都從網路上,從朋友、自家的孩子那裡,聽說了宜江市的高崗村。
“這倒黴天,整天下雨煩死了……喂,隔壁宜江市發大水了,好多房子都倒了,聽說沒?”
“不會吧,城市裡怎麼會發大水,有排水系統的啊,又不是農村。”
“是宜江市裡的一個城中村,好像叫什麼崗村?”
“你們再說高崗村吧。”有人插話說:“我在網上看到了,那地方是城中村,哪有什麼排水系統,生活條件還不如農村呢,下大雨好多房子都塌了,其中還有些退伍老兵、五保戶孤寡老人,連房子都沒了,可憐哦……”
“對對對,就是高崗村,我聽我兒子講,宜江市當地民間自發組成了一個救災搶險隊。網上還有照片呢,我找給你們看……”
……
“老公你聽說沒,蘇南省有個貧民窟給水淹了,其中還有不少老兵呢,你不是才退伍嗎,要不要捐點款啊?”
“我知道!當地有個工程隊在救援,我問了,人家不要捐款。”
“啊?還有這種好人,自己掏腰包?”
“應該說現在壞人太多,反而顯得好人珍貴了。可惜單位最近離不開人,不然我都想去當志願者。”
……
外地老百姓開始關注到高崗村、退伍老兵、五保戶、救援隊這些關鍵詞彙,宜江市本地居民也沒閒著。
宜江論壇上,一個新註冊的賬號,用大篇幅連載的方式,配以照片,以救援隊其中一位當事人的觀點,記錄了整個高崗村事件。
“今天忽然下大暴雨,隊長召集我們開會,半路上,忽然隔壁一間房子倒了,隊長吼了一嗓子扎進廢墟救人,救出來個老頭,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在抗美援朝戰爭殘疾的退伍老兵……”
下面是一張模糊的照片,一個年輕的背影在風雨中頂著一堵牆。
“今天是第三天,陳大爺家房頂漏雨,我爬上去貼羽毛氈,腳下打滑從房頂摔下來了,還好沒大事,腿青了一塊,腦袋破了皮,隊長讓我歇兩天,我想了想,還是和老梁一起出門了,人手不夠,連老梁這個讀書人都要幹體力活,我在家閒著實在臉皮發燙……”
“一週過去了,終於有了個晴天,不過我們心情卻沒那麼好,隊長的二層樓已經住了十幾個無家可歸的老人,還有一個小男孩。二樓早就滿了,一樓只剩下兩個空房間,可是村裡出問題的房子越來越多,原來高崗村住了這麼多老弱病殘……”
“今天老梁偷偷告訴我們,隊長一直在用自己的錢補貼,再這麼下去,我們快要貼不起了,我勸隊長別幹了,這麼多人,你救不過來。隊長跟我說了個故事,海浪退去,大海上擱淺了很多小魚,很快就會乾涸而死,有個執著的年輕人一條條把魚丟回海中,飽經滄桑的老人笑話他,這麼多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