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於深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松從漢營當中離開後,益州便算是和漢室撕破臉了。對於益州上下做出這樣的決定,劉協是早有預料的。
環境有時很能改變一個人的,而長期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那裡人必然會產生驕墮僥倖的心理。
事實上,假如讓劉協代入一下,他也不會連戰都不戰一下便投降的。畢竟,益州這個地方,實在太難攻打了。
有時候,劉協都要奇怪一下,益州怎麼會被人攻陷呢?尤其是從東從北向西攻。要知道,在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的二月以前,也就是川陝公路全線通車以前,中原內陸入蜀的道路只有三條。
一為金牛道,即眾所周知的‘劍門蜀道’;二是陰平道;三為米倉道。沒一條道能讓進川的人舒服,何況還是拼著性命往裡攻。
米倉道,是從漢中沿著濂水谷道和巴江穀道行進的一條道路,因要翻越米倉山而得名,這條道路危峰林立,層巒疊嶂,山坡陡峻,攀登艱難,根本就不是人走的路,比陰平道更糟糕,行軍打仗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至於陰平小道,起於陰平都,需翻越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才能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這條道路十分險峻,但也十分知名,因為鄧艾就是由這條道才滅掉了蜀國。
但真正考證了歷史的劉協卻知道,鄧艾選擇這條道路其實就是走投無路了,別說從陰平道上滾下來九死一生,其後根本就沒有回頭路。而且他沒摔死的幾千個滿頭大包的大兵連匹馬都沒有,還打什麼仗?一切都是因為劉禪和諸葛亮的後人太操蛋,才讓他僥倖成功。
剩下來的就只有金牛道了,也就是劉協此番選擇的這條道路。這條路相對來說好走點,而且路程較近,但要命的是,它又叫‘劍門蜀道’,記得詩仙李白曾經說過的“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吧,說的就是劍門之險。
然而,‘要想得四川,必下劍門關’。古之劍門,指的就是距今天的廣元以北五十三公里,南距劍閣縣三十公里的一座東西橫亙百餘公里的山脈。其間七十二峰綿延起伏,高入雲霄,陡壁斷處兩山相峙如門,形勢險要,因此得名。
這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三國時姜維就是在這裡以三萬人馬擋住了鍾會的十萬大軍。曠日持久,相持不下,最後還得鄧艾拼死一搏,從陰平小道繞到劍門後面偷襲,才把蜀漢給滅了。
所以,對付益州這片地方,劉協幾乎無不用其極。先是使出了兄弟鬩牆的毒計,從內部瓦解了益州的實力,使得民心思漢。隨後又是放棄大片荊州的利益,只為得到長江水道。在這等天時地利人和的三合一的大好形勢下,才敢發動對益州的征伐。
即便如此,劉協心中其實也是沒什麼底氣的。
不過,他能做的都做了,不該做的也做了,如今箭在弦上他已不得不發了。
此番,漢室大軍發兵六萬,分北、東兩路合進收川。其中東路,是以太史慈為主將,賈詡為監軍,令張郃、甘寧兩員大將及數十名將領,統御步騎兩萬,自三峽溯長江西上。
而北路,便是劉協親領四萬步卒,率領漢室眾精英宿將自漢中入蜀南下。兩軍分進合擊,約期會兵合攻成都。
此番北路大軍,劉協再度擢拔新將,堅持令魏延當了先鋒。根據劉協的考察,這時的魏延勇武不凡,有衝勁,而且對戰局也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最適合在此時展露一番頭角。當然,歷史上魏延也是有缺點的,一是好爭功,二是愛自誇。不過這些問題劉協暫時不用考慮,魏延在漢室當中尚未立過大功,還沒自大的資本。眼下,劉協只要他能旗開得勝,不辱漢軍威名就成了。
徐晃、趙雲、高順、文聘、高覽、周倉、劉闢、皇甫堅壽、司馬懿、龐統、法正等人隨軍而行,此番劉協動用的乃漢軍當中的精銳步卒,因為益州這個地方,騎兵的作用雖然很大,但很難翻閱那些崇山峻嶺,越過那些崎嶇小道。因此,這一次劉協甚至將周倉和劉闢手下那支黃巾軍調了過來,看重的,就是他們曾經藏在深山老林當中的本領。
不僅如此,劉協針對此番征伐,還特意制定了三項戰策。
第一,鑑於益州那裡有不少從中原逃難之人,為分化益州內部,只要能率眾歸降,並且嚮導大軍,供給軍糧者,立授重賞;同時,益州蜀川也有異族,若有襄助漢軍者,一視同仁,皆授重賞。
第二,漢軍所至,不得焚蕩廬舍,毆掠吏民,開發丘墳,剪伐桑柘。違者,以軍法從事,絕不姑息。
第三,鑑於入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