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人代替木匠去做木工活一樣。那些代替木匠做工的人,很少有人不弄傷自己的手。
第七十五章 無以生為
民眾之所以飢餓,是由於統治者吞食的賦稅太多了,所以才陷入飢餓。民眾之所以難治,是由於統治者太任性妄為了,所以才難以管治。民眾之所以不怕死,是由於統治者太奢侈腐敗了,所以才輕視死亡。只有那些生活貧困的有識之士,才會瞭解民眾的疾苦;他們比身在富貴之中的人,有更多的賢德和才能。
第七十六章 柔弱居上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後就會變得僵硬。草木生長的時候形體是柔韌的,死後就會變得乾枯。所以說堅強的東西與死亡同類,柔弱的東西與生命同類。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高大就會遭到砍伐。強大反而是不利的,柔弱反而是有利的。
第七十七章 天人之道
天地自然之道,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嗎?高處的目標需要仰弓,低處的目標需要舉箭。這就是多餘的需要減少,不足的需要補充的道理。天地自然之道,總是減損有餘的增補不足的。人間社會之道卻不是這樣,總是減損不足的人來供奉有餘的人。誰能將多餘的財物拿出來,奉獻給天下不足的人呢?只有那些有道德的人可以做到。所以說聖明的人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大功告成之後而不自居,因為他們不想表現自己的賢能。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最堅強的東西卻不能夠戰勝它,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它。弱能夠勝強,柔能夠克剛。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人能夠去實行。所以聖人說:能夠承擔國家的屈辱,才能稱作社稷的君主;能夠承擔國家的災難,才能成為天下的帝王。正確的言論就像反話一樣。
第七十九章 聖人執德
和解重大的怨恨,必然還會留下餘怨。怎麼能算是妥善的辦法?所以聖明的人儲存借據而不向別人追要索還。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而不求償還的人那樣寬厚,無德之人就像掌管稅收而不斷索取的人那樣苛薄。天地自然之道沒有偏愛,卻常惠顧那些行善的人。
第八十章 天下大同
不大的國家,不多的民眾。即使有貴重的禮器也無需動用,使人們看重生死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也不去乘坐。雖然有鎧甲兵器,也不去使用。使人們回到結繩記事的和平年代。有香甜的飲食,有美觀的衣服,有安全的居所,有快樂的風俗。鄰國之間可以相互看見,雞犬之聲可以相互聽到,人們從生到死也不往來爭鬥。
第八十一章 感嘆人生
誠實的語言並不華美,華美的語言並不誠實。善良的人不與他人爭辯,喜歡爭辯的人並不善良。深入瞭解的人未必知識廣博,知識廣博的人未必深入瞭解。聖人大公而忘私,他幫助別人而使自己更加富有,他給與別人而使自己更加充實。感嘆自然之道,萬物如何能夠各得其利而不相互傷害;感嘆社會之道,人們怎樣才能有所作為而不相互爭鬥。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孔子論語
仁是善的表達,義是愛的奉獻。
講求仁義,心中就會充滿仁義。
孔子和弟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孔子生於魯國的陬邑'1'。父母曾經為生子禱告於尼丘山,故取名孔丘,字仲尼。
孔子的先祖是宋國的貴族,家族衰落之後遷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2'。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後娶顏氏,生孔子。孔子3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移居到曲阜闕里。孔子17歲時母親去世。19歲時孔子娶了宋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3'。孔子20歲時,亓官氏生子,時逢魯昭公賜給孔子鯉魚,故為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
孔子年少時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勤奮好學,講求禮儀。長大後曾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官,也曾做過管理牧場的小官。孔子27歲時開始創辦私學,34歲時曾經去過周都,向老子學習過周禮。
孔子35歲時,魯昭公由於大夫們的反對,逃往齊國。孔子也來到齊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齊景公本想重用孔子,卻遭到晏嬰的反對,後來有人想殺害孔子,孔子只好離開齊國。回到魯國之後,孔子繼續興辦私學。
孔子在51歲時,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宰,一年之後升任司空,後又升任大司寇, 54歲時由大司寇代理相職。孔子任大司寇之後,積極地削弱大夫們的勢力,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