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捌淶刈鶥�咼鰨�絞埔炱媯�妓設榘乇穩鍘!憊律降蹦曛��し綣猓�詿絲陝約�話摺�
孤山,呈四方形狀,東西南北每邊長度均在10公里左右,其總周長共計約在80華里以上。說到孤山之“孤”,萬榮孤山四周竟盡是一派黃土堆積成的世界,南至運城鹽湖,西向黃河灘塗,北到汾河河谷,再也找不到一處大的影子。惟東有稷王山,卻也在約20公里之遙,其間仍然還是厚厚的黃土和起碼已經有了約兩千年以上耕作歷史的農墾阡陌之野。
孤山歷史文化之古,從文獻記載著,可以一直追溯到《山海經》中對它的描述。若從近代考古發現看,1931年時,著名考古學院有、南京古物儲存所所長運城人衛聚賢先生曾在孤山北麓發現併發掘了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即荊村遺址。該遺址背山臨澗,面積幾達10萬平方米,文化層平均厚約2米。人們不但在這裡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尖底瓶、單身瓶等和原始樂器陶壎,而且還發現了原古先民居住房址中遺存的白灰片。1965年,荊村遺址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泉,始建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其得名,與孤山有著直接的關係,原因是歷史上的萬泉縣城不但就建在孤山北麓的半山之處,而且當時的縣城近圍孤山四周確實到處都遍佈著清澈的泉水。諸如雙泉、聖水泉、雕石泉、半截桶泉、檻泉、暖泉和東、西澗泉等等。其中距城最近的東澗湧泉於民利惠多,城中居民不但飲水多賴此泉,而且山北灌溉也全靠斯水。明嘉靖時山東監生遊孤山有《題雙泉》詩。詩曰:“地脈雙涵碧,清分一味涼。在光交印彩,雲影雨呈祥。浪暖鱗爭躍,風寒蚌競光。林蔭有孺子,相對歌滄浪。”讀此詩,絕然無有今人所謂“萬泉無泉”的那種感覺。
孤山不但山好水好,而且古時名勝古蹟很多。建在北麓山半的萬泉古城本身即是一處最有特色的盛景。史稱北魏道武帝拓跋天賜四年(公元407年)時,赫連勃勃渡河東犯,當地人薛通率宗族人等築城自守。所以後來的萬泉縣城在很長時間裡又被人稱為“薛通城”。除了山北麓的薛通城,東麓又有秦王寨、崑崙臺、風伯雨師廟、柏林廟;南麓則有藥王洞、桃花洞、劉海登仙石、雕石崖;西麓還有頭天門、二天門、老姥洞、龍鳳庵和檻泉寺等等。
孤山的絕勝之處,是在山之頂巔法雲寺。天氣晴好時,遊人至此可以很清晰地向西北俯瞰數十里外的汾水和黃河,再往東南方遠眺,則可見天際處的中條與稷王兩山。《山西通志》上講,孤山法雲寺建於介山絕頂,其規制“宏麗精巧,甲於一方”。寺始建於元而重修於嘉靖,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時,又環寺建石城,周長計70丈。筆者故鄉正在孤山東南10餘華里處,兒時最喜在盛夏的一早遠眺孤山的最高處。原因是常可見山上牧羊人燃起的火,它能引起我夢幻一樣的許多遐想;而白日望孤山,盼望能在法雲寺上升起一片雲霓來,因為這雲霓多數情況下會帶來一場透雨。父輩早就告訴過我們,說法雲寺內有一海眼直通東海之水。當地所謂“孤山戴帽,老農睡覺”的民諺,應該即淵源於這一美麗傳說。傳說中孤山古有八景,即孤嶂擁翠、雙泉充碧、桃洞春晴、柏林晚照、雕巖霽雪、唐寨秋風、法雲遠眺和範臺夜月。其中“法雲遠眺”堪稱為第一勝景了。
歷史上的孤山格外知名,不僅僅為它獨有的自然形態,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於從漢代以後,就有許多人以為介子推所死難的綿上之山即是該山。如楊雄《河東賦》與《晉太康記》、《地道記》、《永初記》等即持此種觀點。這也就是孤山又稱“介山”或“綿山”的道理。因為有名,所以歷代古人對孤山的題詠也頗多,其中元末大畫家王冕有《過孤山·次韻》一首,頗覺新鮮。詩曰:“驀地見青山,徘徊落照間。泉飛千尺練,嵐抹一梳鬟。古洞龍長蟄,深林鹿自閒。攀躋凌絕頂,長嘯解塵顏。”僅一個“驀”字,用在詩首第一字,就立即將孤山之“孤”意全然托出。詩尾“長嘯解塵顏”一句更是寫盡了詩人登上孤山之巔尤如進入仙境的舒暢心情。
孤山確實不一般,孤山一柱鼎河東。
鐵 冢
鐵 冢相傳為蚩尤冢,位於運城鹽池南。蚩尤,炎帝部落九黎族的首領,
中國農耕文明的始祖,5000年前,黃帝和蚩尤在中條山(又稱黎山)
下展開了一場大戰,結果蚩尤戰敗,血流入阪泉,這就是解池。
五千年了
你沉睡在解池南岸
寂寞依然
任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