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4/4頁)
巴喬的中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3)
還有一個例子,更復雜一些:資訊、內容,或者如果你願意,可以稱之為構成“今日新聞”的“素材”,在一個缺乏媒介的世界裡是不存在的——是不能存在的。我並不是說,火災、戰爭、謀殺和戀情從來沒有在這個世界的任何地方發生過。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用來宣傳它們的技術,人們就無法瞭解,無法把這一切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簡而言之,這些資訊就不能作為文化的內容而存在。“今日新聞”的產生全然起源於電報的發明(後來又被其他更新的大眾傳播工具發揚光大),電報使無背景的資訊能夠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跨越廣闊的空間。“今日新聞”這種東西純屬技術性的想像之物,準確地說,是一種媒體行為。我們可以瞭解來自世界各地對於各種事件的片斷報道,因為我們擁有適用於報道這些片斷的多種媒體。如果某種文化中沒有具有閃電般速度的傳媒工具,如果煙霧訊號仍是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那麼這種文化就不會擁有“今日新聞”。如果沒有媒體為新聞提供傳播的形式,那麼“今日新聞”就不會存在。
用平白的話語來說,這本書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這種轉換從根本上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因為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傳達同樣的思想。隨著印刷術影響的減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構成公共事務的領域都要改變其內容,並且用最適用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