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刺王僚》六折。他自飾伍員一人到底。程硯秋飾浣紗女,郝壽臣飾專諸,李鳴玉飾伍尚,董俊峰飾姬僚。後來楊寶森挑班貼《鼎盛春秋》,就是仿高的路子。不過在《刺僚》以後,又加上一折《打五將》,以示更為“全須全尾”;其實只是伍員紮上靠,與五將比劃比劃,一打一散,完全是噱頭了。
到了民國十八年(1929),高慶奎在三月二十日貼出《鼎盛春秋》,就加噱頭了,改為前飾伍員,《刺王僚》一折反串姬僚。因為鉤臉要佔點時間,《魚腸劍》一折,由郭仲衡飾伍員。黃桂秋飾浣紗女,黃俊峰飾專諸,張鳴才飾伍尚。
到了二十年(1931),又翻新花樣,在一月一日演出時,郝壽臣的專諸,在《刺僚》以前,加一折《專諸別母》,唱做並重,頗為過癮,馬富祿反串專母,李慧琴的浣紗女,高慶奎仍是前伍員,後姬僚。這樣唱法,極具號召力,每演必滿。
《潯陽樓》
《潯陽樓》又名《宋十回》,包括《坐樓殺惜》、《宋江發配》、《醉題反詩》、《裝瘋吃屎》,到《劫法場大鬧江州》,完全根據水滸原文編排。高慶奎在民國十三年(1924)十月十三日首演,他飾全部宋江,黃潤卿飾閻惜姣,侯喜瑞飾李逵,周瑞安飾花逢春,請注意,這位花逢春與《豔陽樓》裡的花逢春無關,也與《打漁殺家》裡,蕭恩對李俊、倪榮所說女兒的婚姻是 “許配花榮之子花逢春”無關。《潯陽樓》裡的花逢春,是江州總兵,頭一場閃蟒扎靠,和《賈家樓》裡的唐璧很相似,後來與梁山將開打,梁山派來劫法場的好漢,其中就有花榮,絕非父子交鋒的。
高慶奎藝宗劉派,劉派老生戲有所謂“三斬一探”,又有說是“三斬一碰”的,就是:《斬馬謖》、《斬黃袍》、《轅門斬子》、《探母回令》和《託兆碰碑》。這幾齣戲高慶奎都常唱,而且認為《斬馬謖》最拿手,貼的次數多,出外打泡也好,回到北平頭一天唱也好,他都貼《失空斬》,以示為招牌戲。
那麼劉派的《斬馬謖》與譚派的有什麼不同呢?只有在斬謖一場,王平進帳以後,諸葛亮唱到:“若不是畫圖來得緊,山人險些也被擒,將王平責打四十棍,快帶馬謖無用的人。”這四句的時候,譚、餘一脈唱法,都是唱快板,到“四十棍”才叫散,迄今臺灣也是這樣唱法。劉派呢,從“若不是畫圖來得緊”頭一句起就唱散的,四句完全散板。就是這麼一點分別,其餘唱法都和譚派一樣。
高慶奎慷慨激昂(7)
高慶奎的《斬馬謖》唱做都很好,但是餘叔巖、王又宸這出也都有特色,只能說是各有千秋。而《潯陽樓》呢!高慶奎的宋江,在《殺惜》一折的做工、細膩、深刻、背影都有戲,比馬連良有深度。後部的真醉、假瘋,都能做得傳神阿堵,恰到好處,可說爐火純青。所以筆者以為,也可以說是大部分觀眾的意見,都認為《潯陽樓》才是高慶奎的拿手傑作,因為這是個人獨有,而別人無法與他比較的。後來高慶奎也有自知之明瞭,才把這一出當做他的招牌戲。
民國十四年(1925)底,高慶奎出外回來,繼續挑班以前,楊小樓班當時沒有老生,約他合作一個月,高慶奎因為楊小樓過去提拔過他,慨然應允。十五年(1926)一月一日,在新明戲院忠慶社夜戲大軸楊小樓、侯喜瑞、王長林的《連環套》,壓軸高慶奎和荀慧生的《四郎探母》。一月二十二日晚,大軸是高慶奎的《潯陽樓》,金碧豔飾閻惜姣,侯喜瑞飾李逵,楊小樓配演花逢春。固然楊小樓是捧人,而高慶奎《潯陽樓》的聲望、評價也就可見一斑了。
四大名旦都與高慶奎合作過,除了在梅蘭芳班,高慶奎是給他唱配角以外,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都給高慶奎配過戲,在老生界,有如此經歷的只有他一人,高慶奎也可以自豪了。
《三國志》
這出戏包括《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三折。高慶奎一趕三,前魯肅,中孔明,後關公,從民國十五年他就這樣唱法了。但是陣容卻以民國二十二年時最強,郝壽臣的曹操,《橫槊賦詩》就是這個時候排的。袁世海這一折學郝,當然不如郝壽臣的自然老到。現在大鵬孫元坡有這一折,他就是學袁世海的。姜妙香周瑜,馬富祿蔣幹,吳彥衡趙雲。
《全本慶頂珠》
就是《全本打漁殺家》,帶劫法場,於十五年九月一日首演,高慶奎飾蕭恩,小翠花飾蕭桂英。
《全本鐵蓮花》
又名《全部生死板》。普通演法,只唱《掃雪打碗》一折,高慶奎把它增益首尾,編成此戲。他飾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