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賭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年至少要二十部電影。倆禮拜放一個新片不算多吧?多廳的就要再多買些電影花搭著,你這個電影院裡才有電影可放。
孫甘露:在我聽來腦子完全是懵的,就跟看某些電影一樣。
王朔:國家電影廠基本不投電影了,投資主要靠民營公司支撐。在2000年之前,投資千萬就算大手筆了,在市場上就算領跑了。2000年之後,開始出現投資三五千萬的,很有叱吒風雲的氣象了,我還真沒見過誰一把砸進來三五億的。當年北影廠,長影廠,上影廠,一年也就十幾部電影。一條院線的胃口靠一個製作單位是不可能滿足的,所以就造成享有進口片配額的院線公司白抽三成影院還不敢得罪他。發行還得導演製片人自己去發,或者找民間獨立小發行公司。民間獨立小發行公司,像那個保利博納的於冬,就算做得最好的了,據說也主要是靠髮香港黑幫片掙點辛苦錢,利潤空間非常小。也就百分之幾的縫兒吧,那麼一口剩湯。
商務——就是企業贊助、貼片廣告,說起來好聽,其實大部分是媒體交換,不是現金。譬如說,當年《天下無賊》放映前就號稱拿下了三千萬的商務,那裡頭大概有一億條免費簡訊,多少家國美電視同時播你的片花什麼的,事實上這些個東西只起到宣傳效果。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王朔 孫甘露:我內心有無限的黑暗和光亮(3)
孫甘露:眼下任什麼都跟簡訊扯得上。
王朔:應該說大部分人都是自己暈投資。暈著一個是一個,電影只要上了,工作人員就先在成本里掙錢了。電影的成本里,過去說一半是人員成本,三分之一是器材膠片洗印費用,剩下的是人吃車馬喂。現在你請駭腕兒所謂大卡司的錢要另付,不在製片預算內,但還是在總成本里,所以整個人員的成本就可能變成影片成本的三分之二,五分之四,乃至百分之八十。宣發費和製片費你得按一比一投入。器材由於競爭打折是趨於便宜,至少是沒怎麼增長。
這樣看來,電影成本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被人為擴大的。因為從業人員越從放映上看不到利潤,越不肯事後拿錢。必須先拿錢才有保證。有一種說法是,一個製片主任最後只從你的成本中拿走百分之二十,那他還真是拿你當朋友了。有的劇組,投資下來揣一半拿另一半拍戲,拍出來也還行。
孫甘露:那就是吃成本這塊兒,電影掙不掙錢再說了。
王朔:咱們這兒往往導演兼製片人麼,他也是這種大權獨攬沒有監督的。所以說電影人生活得不錯,相對於其他寫小說的,做音樂的,生活得都好。一個再爛的電影,一個再爛的電視劇,拍下來,按合同拿錢,一點不黑,也比一本最暢銷的小說版稅拿得多。再從成本里省點,假如你是包製作,省的就全是你的。你比如說像這個《夢想照進現實》,如果大家都先不拿錢,直接成本不會超過一百萬。這還是膠片呢。如果你又拿高畫質——數碼攝像機拍,沒洗印,沒服裝,不搭景,也就百十萬到頭了。
當年拍地下電影和小成本電影,一直有十幾萬拍戲的傳說。還有笑話說,一電影節,設一鉅獎,準備獎給全世界拍片最苦的導演。我們國家一哥們兒,用駭人聽聞的數兒拍了一電影,心說沒比我再慘的了吧?就奔著這獎去了,以為必拿。結果,給俄羅斯一哥們得了去。因為這哥們更苦,是要了若干年飯湊齊錢才拍的片子。(哈哈大笑)
孫甘露:這就給往後指著獲獎掙錢的導演出了難題,還有什麼比要飯更慘的招呢?
王朔: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女巫布萊爾》。二萬美元拍的,二百萬被一個發行商買走了,在全世界賣了二億。當年李安那個《喜宴》吧,號稱價效比最高的一個,1∶21,超過所有的大片。這就是電影它有的奇蹟。
孫甘露:這誤導了不少做電影夢的年輕人,還包括些不年輕的呢。
王朔:這件事兒電影的從業人員明白,電影學院的老師明白,電影管理人員明白:電影是豐富的,沒有一個限制。只要你膠片記錄下來,甚至現在你拿磁帶記錄下來,都算電影。就是一個透過電子頭放映出來的影像而已。
只有觀眾和媒體——媒體也應該明白,但他們表現得好像很不明白——認為大片才是電影。將來真要信了這個,要麼就拍這種誇張電影,要麼就不拍。
孫甘露:(同時)不拍。
王朔:也不可能不拍。沒有人會放棄自我表達的權利。其實電影和小說一樣,最終目的都是表達。每個人的第一部電影都是倒貼錢也要拍。至少是不考慮拿錢。電影學院每年都畢業出很多學生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