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產生了。時光的老人,不知不覺中,把人類帶到了二十一世紀;而人類自己,悄悄地,帶上了那個蘋果。在人類思想歷經了無數次革命之後,那個蘋果更是在每個人的心裡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直至昇華成本性的一脈。
本來,對於本性的問題,批判是毫無意義的。然而,掩耳盜鈴的行為卻永遠不可原諒。在“實事求是”的歌聲飄蕩在神州大地的時候,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了蘋果的存在,然而,人們內心對於那個蘋果的渴望,卻像一隻肥碩的蛀蟲,一大口一大口地咬噬著自己的靈魂。一場改革開放的春風,恰如其時地到來,吹綠了滿樹的嫩芽,也吹癢了人們似已昏睡的靈魂。逐漸富足的人們,追求的,再也不只是蘋果那麼浪漫的事了。人們對於慾望,有了更直接跟*的解釋。然而,我們不能對此苛責什麼,畢竟那都是慾望的事情,我們說不好,也不好說。如果要說,那就說點兒實在的,存在的,真實的事情,例如貧窮,例如虛偽,例如奸詐。
不知道“實事求是”是不是我從廣播裡聽來的,但是我覺得這個東西很好。就像老虎餓了一定要吃肉,餵它草吃它可不幹;而黃牛餓了就一定要吃草,你要是想用肉犒勞它,那就真的是浪費你的一片好意了。因此,老虎跟黃牛就是兩個實事求是的東西,讓我覺得很磊落。人有些不同,不僅僅是因為人有一點兒所謂的智慧,而光是人們吃的東西就大不一樣。有些人只吃素食,有些人只吃肉食,而有些人,兩者都吃,甚至吃人都不吐骨頭。很多人,尤其是最後一種人,很是不夠磊落,混雜在人群當中,讓人看不出,甚至猜不出他們到底是黃牛還是老虎。
那是小時候的認識,知識不多嘛,只能那樣理解了。可這四個字要是放到現在,每個人都能給你作一篇四千字的文章;如果是高考命題,保管每篇都是樣板戲;如果是會議報告,那必定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了。然而,歌兒唱得再好,不如把每一件小事兒做好。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緊,把做不好的做上標記,讓後來的人再做。若是太過謙虛把做好的說成做得不好,或者太虛偽把沒做好的說成做得很好,這都只能是在浪費別人的精力,浪費國家的資源。而其中的標準也很簡單,那就是我們耳詳能熟的“實事求是”。
人的生命有限,跟老虎和黃牛一樣,無論你吃青草還是吃人參。所以,如果把生命浪費在探索事實的真相上面,無疑是一筆最不划算的帳了。可惜閻王爺的那個本子從不外借,否則我們一定借來用用,那樣便省去了人生的一切煩惱了。而實事求是無疑是另一個解決方案,只是這個方案跟那個歷史悠久的蘋果相比年輕了很多。在一個擁有幾千年論資排輩歷史的社會,年輕人自然沒有任何發言的機會了。別看火氣壯,姜不還是老的辣嘛!果不其然,實事求是就像一陣風,說刮過去就刮過去了。不提了,再提你要麼就是跟傳統宣戰,要麼就是不夠時尚潮流。於是擱著,就著麼擱著了。
我有幸聽說了這個字眼,卻看不到它落地生根的樣子。只不過這的確是個好東西,所以又不想讓它就這麼失傳,所以在這裡記一記,以為悼念。
自私是誰發明的?
早在幾千年之前,當人類還很習慣在樹林裡跟猴子一起採摘果實的時候,自私是人類心裡的一顆種子。他們逐漸跟有巢氏學會了在大樹上構築小屋躲避野獸,跟燧人氏學會了生火燒製熟食,跟伏羲氏學會了豢養野獸,後來又跟神農氏學會了耕種糧食。然而,他們自己也是野性的。
在夏啟宣佈把統治的寶座永久的坐下去的時候,人類已經走出了森林,習慣了黃河兩岸的平原上直立行走的生活了。而這個時候,社會文明產生了,人心裡的那顆種子也發芽了,那就是自私。
在社會進展過程當中,與自私相關的首先是食物,後來除了食物還有財富,再後來,功名地位也加入到這個即將成為偉大的行列中來。在現代社會當中,對於與自私關聯的所有東西,人們用了另外一個更加概括性的詞語,那就是個人利益。簡言之,為了取得或者儲存個人利益而作為或者不作為繼而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被統稱為自私。
確切的說,自私本身並沒有錯。任何生物都有生存的權利,自私,從根本上主觀地保證了個人的生存與延續。與自私反之的所有行為,都只是道德教化的產物。社會文明發展至今,社會道德成了延續與發展社會文明的一條繩索,未來的社會可以更加文明而無私,而自私也永遠存在,不會消亡。因為自私是生物本能的東西,它存在於任何能夠思考的動物的血液裡面。
如果硬要說自私是誰發明的,那這個人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