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無論如何,我們最終都不需要木棍跟掃把了,我們甚至可以把腿從腳踏車大梁下面伸腿到另一邊蹬幾下,但大多時間還是一隻腳踩住一個腳鐙,另一隻腳蹬地溜車。但我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菜園“騎”車到三里外的棉花加工廠,然後再“騎”回來。來回六里地,不遠,可路上卻有一個高坡,這的確是個挑戰。
男子漢不怕挑戰,我們堅毅地出發,然後垂頭喪氣地回來。這是一次挫敗,像電影裡潰敗的國民黨兵,我們退守到菜園不知誰家的西紅柿畦,洗劫了一番。但此舉不足以撫平這次行動對肉體造成的創傷,因為後面的一個禮拜,右腿一直不怎麼聽使喚。
中學開學了,小波一家卻搬走了,只留下了一幢空屋。我沒有立刻忘記他,我用屋後鄰居小軍填補了小波的空缺。不過,菜園失守了,一群更小的孩子霸佔了我們的地盤。
我沒再想要搶回來,因為小波再也不回來了。
詩歌的革命
提起詩歌,有點常識的人都要想到《詩經》。沒錯,《詩經》就是詩歌的起源,就是詩歌的典範。那麼什麼是詩歌呢?詩歌是情感,韻律與語言的凝練,是最為高深的文學型別之一。
詩歌的基本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練、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充滿作者濃烈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和諧的音樂美,節奏鮮明、音調鏗鏘,講究押韻,一般分行排列;語言凝練、形象、含蓄,運用靈活;常採用賦、比、興等手法。
進入白話時代以後,詩歌也有所變革,詩體自由,韻律靈活而和諧,但是情感的表達依然十分強烈。可能我讀書太少,所以在現代詩人當中,能在我腦海中留下印象的,大概也就是徐志摩了,因為經常聽說他寫現代詩寫得非常好,所以讀過幾篇。當然,我對於詩歌的理解,也可能比較淺薄,對於現代詩歌,更只是淺嘗輒止,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總的來說,它們更像歌,而不是詩。
最近被惡搞的詩人趙麗華,是有幸被網友從茫茫的詩人大海里撈起的一顆“靚麗”的貝殼。我讀了幾首她“創作”的的詩歌,的確有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之感。原來,詩歌也可以如此。
有幾位頗為推崇趙麗華的人士說道,趙的詩歌隨心隨性,灑脫自然,毫無矯情造作之態。更有一位說趙的詩歌有一種獨特的聲音,不是“噓——”的一聲,而是“砰——”的一聲。
且讓我們讀一讀下面這首: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的確,很灑脫自然,也很隨心隨性。不過我感覺到的並不是“砰——”的一聲,而是“噗——”的一聲。就像有人說中國隊要世界盃奪冠,上帝笑了一樣,他們說趙會寫詩,我也笑了,笑得很大聲,“噗——”的一聲。
有網友如此將其著作搞了一下: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拉的大便
是全天下
最臭的
我覺得這樣更灑脫自然一點,也更隨心隨性一點。這“噗——”的一聲巨響,絲毫不比原作遜色,甚至更有“味道”。
面對網友的惡搞,趙詩人說話了,“詩歌從來都是少數人的事業,人人皆詩倒不正常了。”這句話本身沒錯,可若是用在這裡,就有些不妥了。就拿大詩人自創的“梨花體”來說吧,把一句白話用回車建分成幾段,就成了“梨花體”詩歌,這裡面似乎戲謔的味道更濃一點。若是能夠把這“梨花體”推廣開來,人人皆詩又有什麼難處呢?
看來,詩歌又需要革命了。
“中國製造”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
悉尼某電影院正在上映《最後的武士》,座無虛席。鏡頭裡萊昂那多慢慢地把劍從劍鞘裡拔出來,全場鴉雀無聲。這時候,一個聲音突然從觀眾席上飄了出來,“Made In China!”霎時,肅穆的氣氛一掃而光,整個觀眾席像爆炸了似的一場鬨笑。
這震耳欲聾的鬨笑聲,就像無數個肌肉男的巴掌,狠狠地抽打在我的臉上,強行把我高舉在頭頂的中國人的自豪撕扯下來,塞進了我的褲襠!
漫步在悉尼的街頭,“中國製造”到處可見,無論是大商場,還是小商鋪。曾經想在回國之前買點兒澳大利亞製造的禮品送人,可是到店裡一看,百分之*十的東西全部印著“中國製造”。這本來沒什麼,可往往同一類產品,會有“澳大利亞製造”的擺放在一起。而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