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完全對。明朝的司禮監有點了類似於現在的中央辦公廳。司禮監的太監釋出的命令也一定要文官們去執行。如果文官們不執行的話,他們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因為,太監們最多掌握著廠衛這些特務部門,他們可以派這些特務去抓不聽話的文官,但他們沒有辦法讓這些特務到府或縣裡具體的執行某項政務。這有點象現在的法院執行一樣。如果有一項民告官的官司,法院判決機關敗訴,但這機關拒不執行,那法院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還有的是,太監的權力完全來自於信任他們的皇帝。如果某位太監得到了信任,那他肯定是風光無限的,但一旦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那他立刻會墜入深淵。比如說:正德年間的劉謹,正德皇帝一聲令下,劉謹就被千刀萬剮。又比如魏忠賢,崇禎皇帝下了命令,魏忠賢就嚇得上吊自殺。太監有極大的權力是在漢朝和唐朝。他們這時候的太監可以軟禁皇帝,操縱皇位更換,掌握御林軍,誅殺大臣等。
那麼明末的文官有什麼特點呢?有很多作品都已經介紹過,這裡也就簡單的介紹一下:
首先,文官們的政治手腕都很高超。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是科舉出身的,所以咬文嚼字是他們的強項;
其次,文官們做為地方大地主和大商人的政治代言人,所以他們竭力維護著某些對國家不利,但對大地主和大商人有利的政策。比如:商業上的低稅收,甚至不繳稅;士紳群體的免稅政策;海禁等;
第三,明末的文官們因為師生、同鄉和同年等關係,組成了一個個政治團體,其中的代表就是東林黨。這些團體不僅和宦官集團鬥,而且相互內鬥。以致於達到了不管某項政策是否有利於國家,只要對方贊成我就反對,這種是非不分的地步;
最後,文官們因為基本上是地方上的著名學者,所以他們的言論很被老百姓所接受。而且,他們的文章也會廣為傳播,因此就把持了輿論宣傳。
明末的勳貴基本上沒有了任何的權力。除了某些特定的場合,特別的人。如南京的魏國公徐家就是南京城的守備。不過他們還是擁有著巨大的財富,保留了某些特權。反而是那些武將,因為手中掌握著軍隊,而明朝的中央政府發不全軍餉,導致他們對民間財富的搶奪或自行開發財源,形成了軍閥化。如吳三桂和左良玉。當然,本書的主人公——吳世恭今後也會如此(喜歡爭霸天下和戰爭內容的朋友們可以高興了,本書以後會有很多的精彩戰爭場景的)。
(囉嗦了這麼多,是不是有些看《百家講壇》的味道?言歸正傳吧。)
到了魏府以後,魏忠賢交待手下的小太監快去準備酒菜,接著和薛濂來到了書房。倆人坐下以後,看到薛濂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魏忠賢笑著問道:“薛侯,有什麼事這麼高興啊?”
薛濂笑著點點頭說道:“魏公,救災的事總算是有些眉目了,本侯已經有了一個方案。”
“哦?說來聽聽。”
於是,薛濂把方才商量的方案詳詳細細地說給了魏忠賢聽。等聽完了方案以後,薛濂看向魏忠賢,等待著他發表些自己的看法。沒想到,魏忠賢緊皺雙眉,一聲不吭,好像在仔細地琢磨著些什麼。過了好一會兒,魏忠賢突然一拍大腿,說道:“好!很好!太好了!”
第三十三章魏府聊天(三)
薛濂被魏忠賢的激動神情搞得有些摸不著頭腦,他奇怪地問魏忠賢說:“魏公為何如此神情?”
魏忠賢沒有回答薛濂的疑問,笑眯眯地反問道:“薛侯有此方案,那現在又有什麼打算呢?”
“當然是向皇上寫封自辨的奏章。”薛濂立刻十分肯定的回答道。
聽了薛濂的話,魏忠賢立刻哈哈地笑起來。他搖頭感嘆道:“薛侯還是如此忠厚老實啊!現在,有此利器,何不把那東林賊一網打盡呢?”
薛濂更摸不著頭腦了,他好奇地接著問道:“魏公為何如此說?”
今天晚上,薛濂來找魏忠賢是有原因的。剛才,吳世恭和薛濂商量出的那個救災方案其實並不出奇。按照這個年代的人的智慧也可能會想得出。就算是想不出,作為一名官員,暴虐地從災民頭上徵收銀子這方法,難道還想不到嗎?但這做法有幾個難點,一個就是災民已經受災了,你再去收銀子,容易引起災民的譁變;另一個就是災民已經受災了,他們本身的餘財也就不多了,因此,收不上多少銀子。所以,沒有人願意採取這種出力不討好的方法。
而吳世恭和薛濂商量出的那個救災方案恰好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讓災民出讓一部分房屋地皮的方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