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緊掌握在手中的權力不可避免的要遭到分化,而這種分權帶來的必然後果就是分裂。這次戶部尚書之爭就是分裂的一個顯例,而這樣的例子在老岳父死後必將出現的更多。
心性及志趣使唐離不願參與這樣的權力爭奪,即便他想,年齡好經驗的限制也決定了他絕不可能取代李複道而直接接手傳自岳父的政治遺產。他知道萬年縣令的任命絕對有李林甫的影子,顯然自己這位岳父從來不成放棄過他原本要培養自己的想法。但可惜的是他敗給了時間,如果他能再活二十年,甚至是十年,那麼唐離或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但是上天並沒有給予這位總是感嘆自己愛婿”太年輕“的權臣太多的時間。且不論權謀及政治經驗必須要經過時間的積累才能獲得,朝廷及其他李黨成員也不可能接受一個僅僅十七歲的領導者。
根據歷史及自己實際觀察所得,分權之後原本若隱若現的外戚楊氏在積攢了足夠的力量之後必然要乘勢而起。原本安於劍南道的外戚這次趁李林甫病重之際主動要求戶部權力,將勢力插向皇城就是最好的例證。而原本的”李黨“因為有了李複道這個指定的接手人也不至於迅速崩潰,只是按照歷史本來的走向來說,他們會逐漸弱小,並最終在與楊黨的鬥爭中一敗塗地,其結果就是李複道、王烘被殺,安祿山造反,而已經身死的李林甫也會受到牽連,不僅被剝奪生前一切封爵,去活著的家人也盡受株連,或死或被流放。與此同時,盛世唐朝也被作為這次黨爭最昂貴的祭品。
依血緣關係來講,唐離本該毫不猶豫的站在李複道的大樹之下,但是與安祿山的恩怨不算,熟知歷史的他也知道這棵外強中乾的樹靠不住,但又因他身為李林甫最看重的女婿,所以唐離也不可能站在外戚這一邊兒,否則就意味著背叛,僅是口水就能將他淹死。
所以留給唐離的就只剩下一條路好走,那就是既不向左,也不向右。而是選擇站在中間,同樣來說,這也是最適合他的一條路,不用直接攙和黨爭,就意味著他可以不用那麼勞心又勞力,雖然不會如以前那麼輕鬆,但最起碼總還能延續目前這種閒適的生活狀態,吟吟詩、品品茶總還是做得到的。
如今,年華老去而雄心不在的玄宗早已倦政,而把剩餘的精力都用在了享樂上,一年中有半年時間都住在華清宮的他最熱心的就是歌舞,崇道及煉丹。與在天下大肆修建道觀相比,他已經沒有了多少興趣在國事上,這也是李林甫得以把持朝政的根本原因。李林甫之後權力必然會被李黨及外戚瓜分,因著李林甫愛婿的身份,他與以李複道為中心的李黨有著天然的聯絡,而另一方面,又因為楊妃的寵愛及與楊芋釗的交情,也使他得以與外戚一派也保持很好的關係,這樣,唐離就為自己贏得了一個”砝碼“的身份。
李複道一系現實力量雄厚,而外戚則是前景光明,從整體看這就如同一架幾乎等重的天平,砝碼雖輕,但是在面對這樣一架天平時,其能產生的影響力與自身的實際重量就足以產生千萬倍的反差,做好這個砝碼,唐離不僅能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安全,也能護住李林甫的身後之名以及那些依然活著的家人。甚至還能對朝政本身施加影響,只要不觸及根本,把握機會做做改良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而他選擇在這個敏感時刻離京,除了有心檢視兩河的佈置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想避開註定會越來越烈的分權之爭。
一時間各自想著心事的兩個人都沒有說話,良久之後才是剛剛走開的王副丞上前拉了拉他的衣袖,唐離扭頭看去時,卻見城樓上眾人圍繞的御輦處一陣兒喧鬧,原來是玄宗往城頭接受百姓參拜的時間到了。
伸手拉了拉還在愣神的楊芋釗,二人在玄宗起身的同時,隨同其他的官員一起拜下身去,當此之時,承天門城樓上註定了只能有一個人站著。
最大號的九龍宮燈緩緩挑起,將承天門城樓照的亮如白晝,全套披掛的玄宗剛在城牆垛口上出現,就引來下邊歡呼聲一片。
隨著玄宗緩緩探出手去,承天門廣場上如同大風颳過的麥田,所有百姓一體拜下身去,隨即萬歲之聲於城樓上下同時響起,聲播四野。
這陣歡呼及誦聖之聲直持續了近兩柱香工夫才結束。隨後玄宗剛說了一句平身,城樓上立即就有八個高門大嗓的唱禮太監將這道口詔高聲傳佈,隨後又是三聲山崩海嘯一般的高呼萬歲之聲。隨即城上城下的官員百姓一起起身。
按照慣例來說,天子在接受了百姓的朝拜之後會在城樓上再多逗留一會兒,看看承天門廣場上面聖百姓敬獻的歌舞,但許是這樣的事兒經歷的太多沒有了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