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4/4頁)
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中華民族爭取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鬥爭,就是爭取*和自由的鬥爭。*和自由的實現是一個過程。我前面已經講過,“中國模式”或“中國案例”處於現在進行時,它還在發展中,它遇到的很多困難,還在設法克服之中,還遠遠沒有完成。中國的確無意去傳播自己的“模式”。
多:我看這兒有些矛盾,一方面你們想要並尋求世界對你們的承認,可另一方面您又說你們並不想成為一種模式。可能這只是對“模式”一詞產生的語言問題而已。但是如果我們要承認某事、某人或者某個國家,我們也要看看這個人或國家有哪些我們能夠學習的東西,某種我們能夠作為模式的東西,用以改善我們周圍的事物。
趙:是的,您指出了語言問題。早年英國劍橋大學的語言學家瑞恰慈(瑞恰慈(I�A�Richards;1893—1979),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英國重要的理論家、文學批評家,著有《文學批評原理》、《美學原理》等。他的批評理論對歐美的文學批評尤其是新批評派具有深遠的影響。)就發現,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很嚴肅的討論,每每變成字眼之爭”。對同一詞彙,不同學者(更何況加之不同的語言)在不同意義層面上的使用會造成含混和焦點模糊。他提出“語義學”(semasiology; 或可譯為“符號學”)應當列入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新的時代,新的詞彙層出不窮,對詞義的理解趨於一致需要時間。(參見徐葆耕編《瑞恰慈:科學與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版。)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的區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