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而,沒有人像詩人這樣,像思念情人那樣思念那些失學在家的學子。詩人不是擔心自己失業,相反擔心的是學生失學,不僅貽誤了學習和前程,更關鍵的是孩子們一天不學習,一天就染上別的習氣。古人學習一般都學什麼?學禮。禮就是做人處世的道理。不學禮,無以立。不學禮就不能掌握有限的貴族文化,就會淪落為“野人”。所以才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之嘆。
詩人這種深沉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古人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雖然不來上學,但尊師之禮不能不講。而學子們一去之後,就不來問候老師了。“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就聽不到他們問候的聲音了。他們幹什麼去了呢?“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在城闕這些地方跑來跑去,無所事事。
文化的傳承靠的是一代一代人的薪火相傳,掌握先進的文化知識不僅關係到青年的一生,更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一句話,文化教育的傳承才真正是一項“希望工程”,古人對此是感受尤深。《子衿》之嘆,意義深遠。故後世常有人“每攬《子衿》之詩,未嘗不慨然”。朱熹老夫子在《白鹿洞賦》中也這樣吟道:“廣青衿之疑問,弘菁莪之樂育。”其實骨子裡他還是感同身受《子衿》之嘆的。
揚之水:百年兄弟,相看晚節
揚之水,不流束楚。終鮮兄弟,維予與女。無信人之言,人實迋女。
揚之水,不流束薪。終鮮兄弟,維予二人。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
——鄭風·揚之水
《詩經》中的《揚之水》有三首,這是第二首。
這首詩,感覺還似情詩。
不過,情有好多種,有男女之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