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向崑山人一語道破:這一下你們敲釘轉腳了吧!
“謝謝副總理!”
全場頓時響起熱烈掌聲。崑山人個個熱淚盈眶……
吳克銓聽說後,更是老淚縱橫。
第3節崑山無山卻有玉
崑山現在出名了。每天都有全世界、全國各地來的人,他們或是到這裡做生意,或是來此學習參觀,還有的是乾脆在這裡定居。可第一次到崑山的人會發現:崑山、崑山,竟然找不到山呵!
第18章崑山的稱王之路(28)
這事在我很小的時候也發生過,父親第一次帶我到崑山,我鬧著一定要去登山。結果父親帶我到了玉山鎮的一個公園,說那個長著一些樹木的土墩墩就叫“崑山”。這讓我十分失望,因為比起我出生地常熟的虞山來說,小崑山確實太小了!
幾十年過去了,我再次來到崑山,崑山已經完全變了樣,成了連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都知道的大崑山了,而市區中央的那個“崑山”還是那麼高。崑山人在我去採訪的第一天就一定要讓我見見“崑山”真面目——他們帶我到玉山畔的一座非常漂亮的建築裡面,進去一看,方知這裡是昆石博物館。而正是這一次,我才真正瞭解原來崑山雖無山,卻有稀罕的昆石、瓊花和並蒂蓮這三樣寶。其中昆石以漏、透、瘦、皺而聞名,是一種十分稀罕的寶玉石,據說一塊質高的昆石,可以賣到幾萬、幾十萬元。瓊花在崑山早已有之,只是改革開放後的崑山人才真正把名貴的花種重視起來。蓮花江南到處都有,但崑山的並蒂蓮獨具一格。
崑山在中華文化史上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當然還是崑曲。崑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宋元時代的南戲。當時這種南戲主要劇本是“傳奇”,其演唱的聲腔很多,而“流麗悠遠”的崑山腔,比流傳浙江的海鹽腔、流傳江西、安徽的弋陽腔和流傳江蘇常州、鎮江等地的餘姚腔更富特色。崑腔的開山鼻祖是元末明初的大戲曲家、崑山人顧堅。自稱“風月散人”的顧堅是崑山千燈人,太學生,精於南曲,善作古賦。他在海鹽腔的基礎上結合崑山一帶民間小調,發南曲之奧,創立了崑山腔。顧堅一生才華橫溢,不斷創新,尤其是他將戲曲藝術與吳儂軟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開創了崑腔的歷史紀元。然而崑曲後來能夠流傳北方成為“國粹”得感謝另一位崑曲大師魏良輔。生活在明嘉靖、隆慶年間的魏良輔,長期“流寓於婁東一帶”,以演唱民間曲調為業,由於他接觸北方和南方的多種曲調,所以漸漸不滿崑山腔的曲調平直簡單、缺少起伏變化等情況,於是與志同道合者合作,開始對崑腔進行改革。這一改革使崑腔從此走上了“正道”,這主要體現在魏良輔在崑腔原有的基礎上,彙集南、北方各種曲調的優長,同時借鑑江南民歌小調,整合出一種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調,演唱時注意使歌詞的聲韻與曲調相配合,同時延長字的音節,造成舒緩的節奏,給人以特殊的音樂美感。魏良輔也因此被譽為“國工”和“曲聖”,他對崑曲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崑曲之所以後來名傳神州,還得益於另一位崑山人梁辰魚的功勞。梁創作了一曲膾炙人口的《浣紗記》劇目。魏良輔的崑曲加梁辰魚的劇目,使得崑曲從此傳遍大江南北……於是崑山這個默默無聞的彈丸之地也名聲大振。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中國的劇種廣泛流傳,而崑曲則在其中發揮著獨特作用,故而它被尊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崑曲之鄉的崑山,如今仍然留存了許多崑曲民間藝人,他們或在豪華的大型劇場演出,或在街頭巷尾的石亭小橋上拉腔唱調……
在我們粗略瞭解一下崑山之後,發現崑山並不光有今天人們看到的連片高樓、眾多的外資企業和輻射四方、形如網狀的高速公路和美麗如畫的城市,崑山的歷史文化同樣具有無窮的魅力。
第18章崑山的稱王之路(29)
然而無論如何,崑山給人最強烈而深刻的印象還是它的城市化程序。作為“中國首富之城”,今天的崑山,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完全可以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尤其讓人驚歎的是,現在的崑山處處呈現現代化的氣息和風物。有國內的一個省級參觀團的幹部到崑山後感嘆道:以後我們不用出國考察了,外國的先進東西,崑山幾乎全有;而且崑山的現代化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創造的,更有社會主義的特色,便於我們學習仿效。
事實上,著名的“崑山之路”,走的就是透過開發區來促進城市和鄉村現代化的道路。而崑山開發區從最初的3�17平方公里,發展到6�18平方公里,僅用了三年時間。後來被批准為國家級開發區後的